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前学校阶段。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如钻木取火、结网捕鱼、制耒耕作。
二:学校阶段。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楔形文字,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苏美尔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大体可分为基础课(即语言课) 、专业技术课和文学创作课。局限性:贵族学校、男生学校。
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的宫廷学校和我国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乐师演奏唱歌的地方,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音乐)”和“庠(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看管粮食或饲养家畜的老者承担传授经验的任务)”为代表。
我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在夏代,学校叫“序”和“校”。“序”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校”是设在地方的学校。教育内容与军事有关,“序者,射也”,“校者,教也”。到商代,出现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雏形。
三:现代学校阶段。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制构建,具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育过程分四个时期:幼儿期(初生至6岁),母育学校;少年期(6至12岁),国语学校;青年期(12至18岁),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成年期(18至24岁),大学。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拟定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系统。
现代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后学校阶段:未来学校,也称“学习中心”。
乔布斯之问
乔布斯问美国教育界的人,问美国政府官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最多的,尤其投入教育信息、投入教育网络、互联网的教育,加起来的钱远远超过对公益的投入、对商业的投入。但我们看到公益已经变了,商业已经变了,金融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是教育似乎还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发生变化。为什么?美国前教育部长邓肯,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发生变化。学校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重构,所以教育很难重构。
一是“互联网+教育”的提法存在方向性问题。当大家在大面积过度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学习形态,颠覆传统教育,这恰恰没有从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出发,破坏了原本十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生态,使教育教学沦为了工具的奴隶,教育行业必须是“教育教学+互联网”。
二是“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存在偏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劣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度,并不是以数量为标志,也不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多寡为衡量准则,而是以使用效果为最高标准,以实现预定目标为追求,以遵循教学规律为核心。就现实来看,往往是作为手段的教育信息化变成了目的,而本来的目的却迷失了。
三是关注教育本质才是教育信息化的阳关正道。国内很多在线教育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帮学生背单词、解题、提高分数,而国外已经将风向瞄准了为互联网时代重新建构教育,重新设计学校,推动未来学校的诞生。
信息技术对教育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改变教学面貌,也就是形式的改变;二是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三是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形式的改变”正是所谓“乔布斯之问”的由来。形式的改变是外在意义,生存方式的改变是内在意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本质意义。
教育的三阶段
第一是技术的变革,技术变革早就在出现了,比如最初的各种的教学辅助仪器等等;
其次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教学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最后一个变革是教育结构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