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即2017年2月25、26两日,开心眼伴妻逛街。自晨至昏,拎包跟随,马不停蹄;未尝片刻小憩,仅以干脆面充饥;当时则支差应付、百无聊赖,归家而身心俱疲、瘫为烂泥。虽然辛苦若此,不敢只字抱怨,唯有间或神游天外,极尽腹诽之能事。既脱苦海,痛定思痛,录腹诽数句成小文一篇,炮轰女权主义,稍出心中恶气。
——题记
近来传统文化大热,这是好事。问题是,大多数人不过是跟风赶时髦,学几句“之乎者也”以增谈资而已。换句话说,他们只是“眼热”而非“心热”。真正看重传统文化的人,会从根上开始了解传统文化,不轻易忽略一句经典。那真是一字一斟酌、一词一推敲、一动一静皆有讲究。很明显,开心眼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这不,在被抓壮丁陪逛街两天后,决定研究一下,为啥,那个提倡女人“三从四德”的美好时代,咋就一去不复返了呢?

1. 旧三从四德
何为“三从四德”?还是老办法,先解字,再析词。“三”、“四”这里就不说了(其实“三”、“四”在中华文化里意义极为特殊,另文撰述),重点说另外两个。
“从”,会意字,象二人相从形,随行也。相随而“从”,相对而“比”,相背而“北”,相转而“化”。与此类似,“德”,要求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概括成两句话:How to?Follow me!
古代社会的三从四德,用来规范妇女行为:“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对此应该作何评价?不必批评什么朱熹“礼教杀人”,对朱夫子的误解已经太多了,朱熹的理学根本不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类似地,三从四德也不简单是对妇女的压迫和奴役。当然,这一行为规范的父权传统(Patriarchal Institution)属性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它不仅仅包含这一属性。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一本书都说不完,那我也就不在这个小短文里勉强概括它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一类现象,在当今中国内,已经是极个别的了。

2. 新三从四德
新版三从四德,有很多种。
比如香港版:三从——从世界、从爱、从己;四德——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这个说法好大……也好空,也没有明确出处,懒得展开讲。
又如各种搞笑版:三从——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 四得——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或者,三从——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四得——吃得做不得,说得动不得。等等,等等!
重点说说胡适版。大文豪胡适先生为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是他怕老婆。他主张新时代的男人要“三从四德”。三从即太太命令要听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四德即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更有甚者,一次,胡适的朋友从巴黎给他寄了十枚硬币,上面有 P.T.T.的字样。胡适大喜,灵感突发,宣称要发起组织一个【怕太太协会】,只招收十名会员,以此十枚硬币作为会员证。“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不能说不是一件奇闻。因此,“胡适的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
既然说到胡适,那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位新文化旗手——鲁迅。与胡适娶江东秀一样,鲁迅娶朱安也是包办婚姻。不同的是,胡适虽不情愿,最后也接受了,就这么和江东秀白头到老。鲁迅则不然,虽然遵从母命娶了朱安,到底有名无实,最后与许广平走到一起;这样的自由恋爱,也算符合鲁迅作为一个新式人物的身份。难道胡适就是向旧文化妥协了吗?某以为不然。
二位旗手在婚姻一事上做派的区别,恰如其“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主张多解决些“问题”,鲁迅主张多研究些“主义”。究竟谁新谁旧?胡适貌似屈从了旧式包办婚姻,但他是在新式思想下给了江东秀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妇女以尊重。鲁迅貌似争取了新式自由恋爱,但他还是按照旧式观念把朱安视为一个不能自主的附属品。胡适想办法解决了自己和江东秀之间的分歧问题(江东秀的泼辣性格也是关键因素),只不过作为新派人物的名声有些许受损。鲁迅倒是在婚姻上也成了自由恋爱主义者,却终究牺牲了朱安的一生(朱安的问题未尝没有解决的可能)。到底孰新孰旧?

3. 老三从四德
罢了罢了,大人物的是非功过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能评价的,我还是想想怎么过好我这一生吧。我一向认为,剥削分为两种,一种是财物剥削,一种是思想剥削。我是多么渴望自由啊——然而看看广大男同胞们被剥削被奴役被损害的一生吧!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简直不能再对啦!
小的时候,我受应试教育之害,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思想自由被剥削。工作后,我又苦于稻粱之谋,被老板各种压榨,血汗钱被剥削。好不容易自己当了老师又做了自己的老板,谁道人算不如天算,才出虎穴又入狼坑——我结婚了。我称她为“内人”,她把我当“外人”,不但拿走我的工资卡,还天天对我进行模范丈夫的洗脑教育,既剥削我的血汗钱,又限制我的思想自由。这叫什么?这叫“从三老”——少年从老师,成年从老板,婚后从老婆。
为什么不反抗?Because men rule the world but women rules men.即使到近代,在人们的观念里,男人的事业还是征服世界;女人的呢?正如钱钟书在《围城》里给张买办的女儿安排的那本书的书名一样——《How to gain a Husband and keep him》。打个比方说,男女双方都认为自己赢了,因为他们理解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从男人的角度来说,“从三老”而后“有四得”。从老师,可以“得到”理论知识;从老板,可以“得到”实践经验;从老婆,可以“得到”任劳任怨的磨炼;当男人修行到“三老”都不能打垮你的时候,便可以“得到”天下——天下无事不可为!
恐怖啊,这个“老三从四德”,可有根据?有,金庸先生也讨论过这四重境界,当然,是用独孤求败用过的四把剑做比喻。
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跟着老师学了一点理论知识,自以为掌握了解决世间任何问题的钥匙,其实这时候他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他这时候用的剑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青光利剑”——利剑无意!
从学校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少年轻狂,锋芒过剩,难免犯下不必要的错误,或者误伤合作者。因此,他这时候用的是只攻不守以致于“误伤义士”的“紫薇软剑”——软剑无常!
终于,经过老师和老板的打磨,年轻人逐步走向成熟,有了一定的阅历,知道该怎么和人打交道了,不再在意小聪明,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认识到以诚待人、默默付出才是幸福的真意。因此,他这时候用的是“大巧不工”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
经过“老师、老板、老婆”这三个阶段的打磨,独孤求败终于能够做到“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为什么这一个阶段没什么可“从”?其实还是有的。前三个阶段要“从”的是外在的规范,要学会的是如何与外在世界交流。在跨越这三个阶段之后,你要从的就只是你的内在了——这其实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里说,“My duty is to my heart!”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非常推崇的生活方式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总而言之,当一个人的修为到了这个阶段,完全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怎么做都是自然的、合乎道德的。因此,这时候的独孤求败“无剑胜有剑”——木(有)剑(也)无式!
我总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场打造百炼钢的修行。休说枷锁,莫论自由!花果山水帘洞,进得去出得来,于滚滚洪流中游刃有余者,方可称王。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胡适和鲁迅的或旧式或新式的婚姻具有二象性,男人的统治与被统治、改造与被改造也有二象性,恰如光的波粒二象性!二象性的背后,必定有某种统一的无形的涵盖黑洞的场。要找到这个场,没有指引可“从”,也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得”,不二法门是“悟”。悟什么?“道”!

4. 超三从四德
说到底,不管是针对女人的“旧三从四德”,还是适用于男人的“新三从四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可悲的是,虽然知道“医者不自医”,虽然知道“笨鸟要先飞”,这世上大多数的人们,或者病急乱抓药,或者自己不飞下个蛋让后代飞。这不,一大堆应试教育的受害者(555,我就是),自己的素质还没有达标,就不得不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做选择了——应试or素质?
有一种误解是,中国的是应试教育,外国的是素质教育。且不说这个“外国”到底指的是哪个“国”,光说这应试和素质的定义,都还没有搞清楚呢。没错,中国的选拔方式是考试,很多“外国”的选拔标准是几十项全能——唱歌跳舞加游泳,旅行写书做义工。这是应试和素质的区别吗?非也。大家一起考试,一样的试卷,偏偏你分高,难道不是素质?虽然考试内容多姿多彩,大家都是为了被名校录取才去学的,难道不是应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的本源是运动,逝者如斯夫。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概念通常名不副实,委命大多不能胜任。说应试说素质,不过是概念辩论的游戏,就别瞎扯了。
假如,假如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说了算的话,我具体又该怎么安排呢?回答是,没啥安排,随着大流走。虽然是随着大流走,但是在走的每一步上,我都要力求走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精彩!打个比方说,都是直板机,诺基亚就是比别的牌子耐用;都是智能机,苹果就是比别的牌子炫酷;都是做手机,罗永浩就是敢坚持玩情怀……我就是挺罗永浩,不服过来单挑!有点来情绪啊,都跑题了。总而言之,别聊什么“白马非马”、“离坚白”,那是吃饱撑的。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什么是质?素和质都是说——
直来直去别胡闹,
大道至简莫花哨。
凡事都有两面性,
做人开心最重要!
后记:
我承认,我有习惯性思维发散跑题综合症。本来是要黑家里领导的,说着说着思绪就飘到爪哇岛了。既然黑不成——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顺势点个赞落个人情吧。感谢家里领导把我当成哲学家培养:苏格拉底说过,要想成为哲学家就得娶个凶狠的老婆,这样可以锻炼你的忍耐力。
感觉还是不够解气啊!
要表达感情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唱,唱不出来就说,说不出来就写,写不出来就画——那我决定采用画的方式了。请大家期待我在很久之后——等我学会简笔画之后——的怼面膜系列漫画:
《面具侠与开心喵》!
2017年2月28于瑞草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