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小记
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作者: 耘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20:27 被阅读49次
    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不上网,不追剧,不观影,不开手机,不看微信,读书的时间还是很多的,今天利用零散时间,读了三分之一多一些的卡勒德· 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一书,第九章雨中看着父亲送别阿里与哈桑父子俩儿的场景,让我动容,第十章一路的逃难经历,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前十章而言,小感如下:

    1、孩子的心理世界,从来都是单纯而又深挚的,它敏感脆弱多变而又深刻,内心常常也会掀起滔天巨浪,其承受的痛苦同样也会觉得天塌地陷,但这些常常不入成年人的法眼,于是成年人常常不无鄙夷地斥责:现在小孩子就是矫情,从小又没有受过什么苦,想想我们小时候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他们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殊不知,每个生命的成长历程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苦痛,都有足以毁掉一切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何止是代沟,人与人皆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战争给孩子带来的人生阴影,不见得比和平时代孩子受同学欺凌侮辱、被家人拒绝排斥来得更重。

    2、”位置“是个可怕的东西。一旦你认同了自己的位置,你便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那个位置,活成一个与那个位置相匹配的人生。阿米尔与哈桑,虽然还没有主与仆的概念,只是天真快乐的童年玩伴,但无形中,不同的位置,已渐渐地无比默契地让他们活出了一主一奴的标准心态,虽然谁都不明确挑破,毕竟还小,毕竟还是以朋友相处,是位置,把他们进行了人格的塑造。

    3、在家这个独特的系统里,孩子的最大幸福就是被父母认同接纳。这几乎是一种原始的需求力量。它不亚于饥饿的力量。得到父母的认同与接纳,在内心中便有了依靠,生命就有了力量,阿米尔童年最大的痛苦与幸福,包括自己对哈桑忠诚的背叛、自己的冷酷与无耻,都与自己太期望父亲的认同与接纳有关。所以很多同胞间的最初争斗也常常是这种原始动力在做怪。想想那些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的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们,他们成长历程中该会多么地皇恐与不安,那便必然地形成一个心灵深处的能量黑洞,在以后的人生中将会不知何时地吸噬他们的幸福与安宁。

    4、愧疚感,是又一个心灵黑洞。小说第八章,我被阿米尔的自我赎救方式触动了。小小少年,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复杂而纠结的情感!他对哈桑忠诚的背叛,让他饱受折磨而又没勇气承担。于是逃避,越是逃避,越受自己原始良知的惩罚与折磨,越发感到自己的卑劣与无耻。这个黑洞开始吸食他的阳光、友爱、责任与精神,他开始自卑、自闭、冷漠、无情,以至决绝。他为此活得极为负累沉重,直到真相揭穿(第九章),才会些许释怀。——我很高兴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

    这还只是一个十多岁孩子的心理呀。

    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左晶_0a11:没有老师这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这本书情节动人,催人泪下。让我深深敬佩的是哈桑,“为你千千万万次”,没有委屈,没有嫉妒,一次次被伤害,还是一如既往的深情对待阿米尔,直至面对死亡从未改变自己的初衷与信念。非常值得尊敬和敬佩。这种品质与读书多少没有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还有阿米尔的爸爸,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虽然他可能是背负自己的过错而去做善事,但远远比没有做善事的人高尚很多,还有他的父爱,虽然在阿米尔小的时候,他表现的多是严厉,但他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还是为了阿米尔去提亲。他曾经是让人尊敬的富人,到美国做粗活 小生意一样兢兢业业。真的是拿得起放得下。我想,他最遗憾的莫过于对阿里和哈桑的愧疚了。还有一个人让我心疼与感动,就是小索拉博,这么小的年纪,经历了非人的童年,在关键时刻救了阿米尔一命,多么的勇敢。小小年纪能够勇敢的面对死亡,很是让人感动。的确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让读者能够了解塔利班那个时期的阿富汗,让我们对阿富汗人民痛苦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要好好珍惜每一天。《追风筝的人》
      • 木寒露:这是我第一本读完的国外长篇小说,你看得很透彻,分析的很到位,深有同感。

      本文标题:读书小记: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tp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