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
第一章 时间之尺 ——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道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三、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往往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
四、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SUMMARY 精彩提炼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一、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终极目标作为首要原则)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二、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工作是否也可以变得活泼、主动而享受,爱好是否能不单单是消遣而也具有工作一样的严肃成分呢?这就是特性改造。
实际上,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径,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四、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决策心理学中的“规则遵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SUMMARY 精彩提炼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第三章 即刻行动 —— 改变一切的核心力量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一、 “现在”就是恰当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使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二、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
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可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
产品迭代需要推到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这也称为”沉没成本谬误“。
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克服“自我防卫”的形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三、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多线程工作的秘诀: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 —— 半小时。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四 、 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从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
SUMMARY 精彩提炼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第四章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一、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一个“猎手”,知识使我们主动去侦察、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者的对象。
二、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中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他们最富有启发性。
三、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能够调用的知识有多少?)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自学怎么能获得反馈呢?
一个方法是找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的“写作同伴”,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初稿之后,首先从写作同伴那里获得专业的反馈意见,然后接着修改完善,两人便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经典作品当做老师,让它们来给自己反馈。
反事实游戏:提问者提出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假想情况,然后要求回答者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后得出答案。例如:问题是在一个犀牛被当做宠物养的世界中,谁将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是乌干达。
四、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分解性思维的致命性缺点,就是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都完全被忽视了。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村上隆提出的“价值体现在观念的更新”的观点。
SUMMARY 精彩提炼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第五章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人的大脑即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一、 大脑需要“断舍离”(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
赖特说:任何孤立的事物自身都毫无简洁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当地置于某个有机的整体中,才可能实现这个局部自身的简洁。
三、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从具体的思考情境出发去构想相应的图示,那么我们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的某个侧面或者局部。
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良好思维工具的辅佐下,在持续不断的行动的打磨中,会强大得超出你的想象。
SUMMARY 精彩提炼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作,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第六章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一、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知乎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努力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试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在努力这件事上,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二、 没有突出的长板就是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乔治莫舍说: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三、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
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说:身为音乐家,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在躲着我。所以,我有责任一次次尝试下去。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四、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你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他们的时间花得不够,或者天赋不行,而是没有胆量和勇气去挑战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让自己停留在常规性任务里,最后取得的成果就和谷大白话有了天壤之别。
五、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起真正的兴趣)
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
冯唐读史书的诀窍是,把史书当做练习题集来读。什么意思呢?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
SUMMARY 精彩提炼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第七章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二、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从对现实的悉心观察中挖掘问题,又对问题进行独立和系统的分析甚至构建出新的理论,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的活下去: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
继续独立地思考,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是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
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要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
找到那个最巧妙的方案。
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分析极端现象的重要性。
投资家查理芒格的模式,是五种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
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是可以没有边界的,如果有人觉得存在边界的话,恰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见两者深处的关联;相反,如果一个人可以用经验来表达理论,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正好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思想家。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逼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
三、 独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
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
电影《模仿游戏》编剧格拉汉姆摩尔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当我16岁时我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我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现在我站在这儿,此刻我想告诉有同样感觉的孩子,“我很古怪”“我很怪异”“我很不合群”,是的,这就是你,你就是这样的人,请保持你的古怪,你的与众不同,而且我希望当你成为下一个站在这里的人时,把这句话传递下去。
在战略管理领域里,很多学者认为最好的竞争策略并不是教你如何跟其他人竞争,而是开拓出一条独一无二、罕有竞争者的道路。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
苏珊桑塔格说,人类社会中两个最主要的偏见,是用性别和年龄来给人贴上标签。
从优秀到平庸的过程中,其实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就是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似乎不可避免地寻求着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当缺少可以让内心安稳下来的独立标准时,每个人只能随波逐流。而只有逃脱献媚与他人的牢笼,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日本哲学家高桥哲哉说“哲学式的思考就是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类似地,选择做酷的事就是怀疑理所当然的生活。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SUMMARY 精彩提炼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你可能会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