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亲密关系的树洞课,在每一堂课上,都会让我有一种对我的思维重新整合和对自己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的感觉。
比如说:在第一堂课上老师说:亲密关系的关键是亲密。到今天为止,我所有的渴望和内在的恐惧都源自于关系的夯实。在第二堂课中老师说:良好的亲密关系最终是要走向约定俗成阶段。天啊,我还在为自己走上了将二元论阶段转化为相对性阶段在沾沾自喜呢,难怪我会困在用一个模板去套所有的状况,大多都是无效的。这第三次课中,李克富老师又讲述了:在婚姻中,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PK后的结果。原来我的无力感来自于我的自我太弱小了,那种物化了的爱自己,买件新衣服,吃顿大餐远远满足不了内心真实的需求。于是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就会抓狂,就会甩锅,抱怨对方没有理解和呵护自已,呵责自己没有能力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内在的战争让生活整日处在一个对昨日的悔恨和对明日的期待的状态下。
在第三堂上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思考。老师说:我们的祖辈们说的:三思而后行,赋予的意义就是让自我有充足的时间得到发挥。这句话让我有了一个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的生理年龄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我论生理年龄,我可能比李老师还长两岁,可在心理年龄上,我往往就像一个追求快乐的孩子,或者是自以为是智慧的老者,先不考虑对方想表达的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要么先让自己的嘴先痛快一下,要么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给予否定和评判。往往这种互动都是以不愉快而收场。自己说出口的那一霎那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内在需求是什么。一个自我很强大的人,他是有能力讯速的将自我进行分裂,即分裂成一个体验的自我和观察的自我。不同的情境会自如的选择不同的运用。
我曾经很苦恼:在沟通和交流中,我似乎感到我能够很轻松得到大家的认可。可是只要在夫妻沟通时我就很容易触礁,彼此都感到很受伤。在这次学习中我似乎才刚刚开始醒悟,根据心理学的悖论学,跟朋友沟通时表面上轻松的沟通,实际上是带着觉察及底线和界线与他人沟通的。而夫妻间的沟通不仅是无底线的任性,还有对对方抱有一些期待。我记得在前几年我的孩子曾经拿着一篇题为《试着把自己的老公当成别人的老公》的文章让我看,我当时怼孩子说我的老公就是一个奇葩。今日反思:说自己老公是奇葩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葩啊。
生活就是自己的镜子:我们的亲密之间出了问题,是因为我一针见血的模式把他扎痛扎远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多的时候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没有谁自觉自愿的去做出改变,可不如意的生活又我们不得不去改变。
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谁痛苦谁改变”,而这次课中“谁觉察谁改变”似乎更能触动我。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人的一生只是为自己负责。当你真正允许做自己、爱自己的时候,外在的发生即伤害不到你,也影响不了你。你所看到的所有的发生一定是有他的必然性。即使救世主的模式再次涌出,你的觉察也能让你做到: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揭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