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象棋”是一个很接近打仗的游戏,“棋场如战场”,两军对垒,战事一开,烽烟四起。
从它的历史源流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屈原《楚辞.招魂》里就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起源战国,这多少可以看出它和战争的关系。
从它的棋子设置上看,车、马、炮,将、帅、卒,士、象都是模仿战争设计的。其中车、马、炮、卒是进攻子力,既可以远征前方,主动出击,也可以后方防守。士、象是将、帅的贴身侍卫,是防守子力,在后方防守。
只有单一兵种,是单兵作战,车、马、炮、兵协同,是大兵团作战。
2
象棋之道,都在攻与守之间。
红方作为先行一方,占有先行之利,通常是进攻方,一般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策略。而黑方作为后走的一方,通常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的策略,先抵挡住红方的先发攻势,再伺机进行反击。
当然,这种进攻和防守态势并不是绝对的,战事一旦发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攻守之势异也。攻与守瞬间发生转变,进攻方变为防守方,防守方变为攻击方,这是象棋里的常态。
3
进攻和防守,在某种情况下,是相互制约的,这两者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子力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前方的子力多了,必然削弱后防的力量。同理,投入后方的子力多了,必然也会减少前方的进攻力量。这就好比足球阵型布置,433比352阵型会更有攻击性,象棋里有过类似的阵型和布局定式。与足球阵型不一样的是,在下棋中,一个子力常常同时肩负进攻和防守的职能。高手是将棋子的职能发挥到最佳。
防守和进攻,在某种情况,又是相互独立的。一个水平低的棋手,很可能是防守和进攻都比较差的,防守不得体,进攻不得法。而高手,可能是进攻和防守能力俱佳的,进攻和防守能力均在高水平的层次上,高水平的进攻能力并不妨碍高水平防守能力的形成。
好的进攻是“矛”,它应是锐利的,前方突破后,势成摧枯拉朽,一击必杀。而好的防守,是城墙,讲究的厚势。层层叠叠,固若金汤,突破一层还有一层。
好的进攻是不忘防守的。后方不稳固,前方也会吃紧。在街头小巷里,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老头下棋,前方杀得兴起,眼看就要拿下对方城池了,一着没留意,后方城门失守,被对方偷杀。最后只好锤头顿足,慨叹“大意失荆州”。这是防守不当的缘故,只注意进攻而忽略了防守。
而好的防守是蕴含反击机会的。一味地防守,常会显得过于消极,尤其是在少子的情况下,时间长了必然是守不住,输只是时间问题,放手一搏反而可以赢得一线生机。象棋有“攻和”的说法,指的就是在少子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进攻,在下风的局面下通过局势的转化来谋和。有的时候,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4
在临局中,或攻或守,常常需要根据局势来判断。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在象棋的开局阶段,迅速出动大子,占据有利地形,进可攻,退可守。在中局阶段,根据局势的判断,优势则积极进取,劣势则争取谋和,这也是象棋的进退之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