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克格勃、美国的CIA和FBI、英国的军情六处,这些熟悉的名称都在英美谍战剧中广为流传。
近十几年,中国谍战剧才兴起,多部热播影视剧如《暗算》、《风语》、《听风者》等广受大众好评,而《暗算》作为国产谍战剧的鼻祖,不仅让导演兼演员的柳云龙成为“谍战剧之父”,也让作者麦家家喻户晓。
今天,我就来聊一聊这部具有谍战开山鼻祖意义的书——《暗算》。
1. 神秘的机构
情报机构是由国家设置,专门负责搜集别国机密信息,为本国提供所需的情报的机构,也是承载着国家核心秘密的机构。
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每个国家的情报机构都具有神秘性,中国的情报机构也不例外。
《暗算》里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神秘机构——特别单位701。
光听这个名字,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研究所,具体研究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机构对外宣称是研究武器装备,当然,这是保护色。
毕竟,不会有情报机构的人员大张旗鼓的宣扬自己真实的身份。情报人员的家属跟他们生活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他们真实的工作性质,更何况外人。
701所在地,也非常神秘,是在火车都不停靠的一个小地方,隐藏在荒凉的大山深处。701不仅是一个机构,更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包括机关家属、医院、学校等生活必须场所。
但它的核心是四个部分,701机关加三个特别的业务局(侦听局、破译局和行动局),故事就从这三个业务局展开。
2.天才,才能担当重任。
《暗算》里讲到侦听局的瞎子阿炳,破译局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和沉默的破译专家陈二湖,行动局的漂亮女人林英,另外还有一个死尸的自述。
其中前四个人都以他们天才的特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出类拔萃。
1)听风者阿炳
“听风”,是侦听局非常形象的工作内容,通过识别常人听不出差别的电台频率,识别他国机密信息。
而作为听风者的瞎子阿炳,没有专业侦听背景,因为耳朵比常人灵敏数倍,被选为执行特殊任务——识别某国军队的秘密电台和发布频率。
按理说,这样的非专业人员是没有机会接触这么核心的情报机密的,而阿炳被选入侦听局也是一个传奇。
侦听局一直掌控某国的军队无线电台,突然在52小时内静默了,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们可以侦听到他,并开始更换了一整套系统,包括通讯设备、上下联系频率、时间和呼号等。
相当于侦听局成了盲人,这在情报工作中是致命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阿炳被701的领导选入侦听局,负责在短时间内查找敌方电台,甄别出他们的频率。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阿炳的特异之处,他可以识别全村300多户,2000多人的声音,哪怕只有一面之缘,也会记住这个人的声音特质,叫出对方的名字,来自哪一家,甚至讲出这个人的经历。
说明他不仅耳朵灵,记忆力也特别好。这两个特点,对一名侦听人员非常重要,不仅要在海量频率中识别特殊频率,还要记住频率特点,在侦听后复制这些稍纵即逝的频率。
文中详细描述了阿炳通过识别一岁多孩童的声音,辨识孩子的父母;听狗叫辨识狗的亲属关系;还有阿炳的特殊生活习惯,因为耳朵太灵敏无法正常入眠,必须在竹林里睡觉等细节。
每一个细节,都生动的体现了阿炳的天才特质——耳朵灵,记忆好。当阿炳开始识别任务所需的电台和频率时,更体现了他的天才特质。
侦听局1名成员+兄弟单位借调的28位专家,一共29个人,每天忙碌24小时,一周七天,仅仅在45个频率找到了稍纵即逝的敌台。
按照这个速度,“少说需要25个星期,即将近半年时间,才能重新建立正常的侦听秩序”。
可是总部给他们的“极限时间只有三个月”。也就是说,不得非常之人,无法攻破侦听难题。
而阿炳一来,天才特性立马让他展露头角。
普通侦听员需要接受8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被大家之前公认的天才侦听员“林神将”也用了3个月的培训时间,而阿炳只用了3天半,就可以胜任这份复杂的工作了。
工作的第一天,“阿炳在机房坐了18个小时,抽了4包烟,找到敌台3部共51套频率,相当于每小时找三套,也相当于之前那么多侦听员10多天来收获的总和”。
在第十八天,“阿炳一个人找到的有73部电台,共1309套频率,占电台总数的86%、频率总数的87%”。
在寻找敌方12个高层电台时,他甚至开始识别报务员“手迹”特征,如:
1号:“3/7一起时喜欢连发”;
2号:“5/4相连时经常会发错码,要更正”......
等等,一共找出了79个报务员的特征,顺利找到12个高层电台。
这显赫的成绩,让阿炳成为701的英雄。
2)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
黄依依,是在这部书里我最喜欢的角色。
她曾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报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数理学博士,曾跟随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做其助手,还破解过苏联密码,是解放后被周总理钦点回国的21位学术专家之一。这些都是她出众的学术背景。
她强大的学术背景,以及学术上特有的专研精神(人神合一的状态),加之自身的美貌和坦诚直率的个性,这让她被称为“天使”。
而她的个性放荡不羁、风情万种,这是她的“有问题”的部分,所以被称为“有问题的天使”。
黄依依进入破译局的起因,跟阿炳有些相似,都是在特殊情况下,被甄选出担负重任的特殊人才。
那时,台湾要反攻大陆,用一套超难破译的密码“光复一号”,指挥特务破坏大陆建设。这套密码的来源更为周折,就是苏联数学专家列列娃·斯金斯为美国军方制定的世上最深难密码之一“世纪之难”,此时美国与苏联关系紧张,不太敢用这套密码,就卖给了国民党,成为了“光复一号”。
如今,黄依依要破译的就是这套当今世上最难的密码。
黄依依来到701,其实算是她毛遂自荐,她喜欢上了当时去寻找破译人才的安在天,跟着安在天去了701。
安在天当时肩负着国家秘密和使命,再加上黄依依太跳脱常规,按当时的认知,黄依依的作风有问题。像安在天这样端正规矩的男人,是没法在感情关系上接受黄依依的。
两人的这段“感情”,也就成为了一段孽缘,这是后话了。
破译“光复一号”的过程非常艰难。
创造密码的斯金斯行事诡谲,而且苏联密码本来就追求深难、诡秘、技巧,中苏关系一度亲密,也没有破译苏联密码的经验。所有的因素,都让破译陷入死局。
而黄依依思想的跳脱,专业过硬,还有破译苏联密码的经验,正好符合破译这套密码的素质。
一开始,她并没有把全部的精力放到破译上面,而是忙着“谈情说爱”,先是跟安在天表白,多次遭到拒绝后,又转头找有妇之夫寻找情感慰藉。这也是她被称作“有问题的天使”的原因。
她的不投入,不止是她爱玩闹的性格,而是一种策略。在不了解斯金斯的情况下,她不会像无头苍蝇似得盲目投入精力。
为了破译密码,黄依依开始收集斯金斯的生平、性格特征、个人经历和喜好等,只要跟这个人有关的素材,她都要掌握。最后通过分析斯金斯的个人特点,确定攻坚方向。
在外人看来,她在玩儿,工作态度不端正。其实,这就是黄依依的天才之处。如果按照常理出牌,就无法跳出困局。
破译工作像是从黑洞里抽出线索,一不小心就被吸入、沉沦,无法逃出泥潭。如果不循规蹈矩,才能不被黑洞牵制、困死,找出一条自己的路。
黄依依也确实做到了,她在深入分析斯金斯后,找到她可能的密码制定思路,进行反复推衍。当然中间也有过一次推理偏移,验证失败的过程,但最终,黄依依还是顺利破译了“光复一号”。
当天才沉迷于破解难题时,状态会极致的投入,像是关上了对外的门和窗,只留自己在屋子里抽丝剥茧。
黄依依就是这样,她在破译的最后阶段,基本就住在了破译室,整个人的状态是神游的、迷离的。
天才还在于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黄依依的想法受到资深破译专家陈二湖的反对时,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推论;当她第一次推衍错误时,她仍旧坚持自己最初想法的方向,只是在部分细节上做调整。
正是因为这些天才特性,黄依依最终成功破译了“光复一号”。
3)沉默的破译专家陈二湖
破译工作被称为“看风者”,就是在像风一样摸不着头绪的无形中,捕捉到有形的内容。
陈二湖就是一名资深“看风者”。他从破译局建立到兴盛一直都在,他像是看着破译局长大的长辈,所以几乎知道破译局大大小小的秘密,他也像是融入了秘密中,成为最大的一个秘密。
作者讲陈二湖的故事结构特别有意思,因为陈的身份特殊,他是不会直接描述他的经历的,所以是陈二湖的经历是通过跟他最亲近的两人的描述侧面展现的。
一个人是他的徒弟施国光,另一个人是他的女儿陈思思,这两个人还曾经是一对情侣。
施国光一直都说,他和师傅间有个秘密,这个秘密涉及国家机密,没法讲出来。这增加了人物和故事的神秘性,他讲的故事一直围绕着这个秘密来讲的。
陈思思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她主要描述父亲退休后的生活和困扰。
陈二湖退休后,因身负秘密,行动受限,只能在701附近的小县城生活。他一辈子都在红墙内工作,生活也是工作。
以前,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子和孩子,甚至在妻子重病后,他的精力还是在工作中。
现在退休了,他的工作中止了,好像他的生活也同时停摆了。他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对人也非常冷淡,这种闲置状态,让他脾气暴躁。儿女为了解决他的困扰,最终给他找到了兴趣点——围棋。
从此,陈二湖脾气好了,人也安静了,好像围棋成为了他最后的人生归宿。
天才,就是这样,对兴趣点会全身心投入,对兴趣点以外的事物都是无感的。可能是,这个兴趣点把他全部的精力聚焦,当这一点放大后,其他的点就渺小无力了。
陈二湖开始了百战百胜的“棋圣”生涯,对手越来越强,他的水平也越来越强,直到身边找不到对手,他又开始烦躁。
儿女为了平复他的情绪,给他新的兴趣点,让他旅游、书法、绘画、气功、太极拳等,他都不擅长,甚至比普通人还笨拙。
这一点,也佐证了天才在一方面有卓越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其他方面的基本能力。
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通过女儿陈思思的眼睛,看到日常生活中,天才破译人员陈二湖的数学推衍天赋。
生活中的天才是与众不同的,那工作中陈二湖的状态就更让大家好奇,这就要听施国光讲一讲,他一直提到的不能说的“秘密”,其实是陈二湖破译“沙漠一号”的过程。
这套密码是世界顶尖的高级密码,“众多军事观察家预言,二十年之内世界上将无人能破译此密”。
“破译不了是正常的,破译了反倒是不正常的。”
陈二湖怎么破译的这个密码呢?
其实非常有传奇色彩,他是在梦中说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破译方式“乱世的地表下隐藏着一条地下河流,我们应该走水路看看”。
这句话被他的徒弟施国光听到,并且第二天告诉了师傅陈二湖,施国光当时有私心,对陈二湖试探后,知道师傅并不知道自己在梦中的话,他把这条关键的破译建议据为己有,最终破译了这套密码。
破译功劳被领导记在陈二湖名下,陈二湖觉得对不住徒弟,一直耿耿于怀,即使徒弟解释这个破译的神奇过程,陈二湖也不信。
这一点也说明,陈二湖是非常正直的。
同时,陈二湖也是非常专业的,他在梦中甚至都在考虑破译密码。他的专业还体现在他的授课内容上。
书中提到陈二湖的一堂课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就是他第一次给施国光他们上课时,拿出一个粉笔,问学生“这是什么”。
当所有人回复是粉笔时,他解释说:“世上的东西就是这样,最复杂的往往就是最简单的。”
在密码世界里,没有肉眼看得到的东西,眼睛看到什么,结果往往肯定不是什么。
你肯定不是你,
我肯定不是我,
桌子肯定不是桌子,
黑板肯定不是黑板,
今天肯定不是今天,
阳光肯定不是阳光。
上面的内容充分说明破译工作的难度和艰险,当然也必须有相应心理素质的人,才能胜任这份工作。而能做到极致好的人,肯定是在这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天才才能在特殊状态下,担当起特殊的重任。
陈二湖相比瞎子阿炳和黄依依而言,天才特性并不是非常明显,他像个“影子”,沉默地投入,无声地努力,而这样的天才对比爆发型天才阿炳和黄依依而言,耐力更为持久。
在破译岗位上,陈二湖是值得我们由衷敬佩的天才。
4)刀尖上行走的美女林英
行动局的工作人员,被成为“捕风者”。他们潜伏在敌方身边,就像在刀尖上行走,随时可能送命,这个工作是701中最有生命危险的工作。
每天都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能看见太阳,这样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林英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当时她潜伏在军统内部。
这篇文章是以金深水的视角展开的,他是林英曾经的战友,一起潜伏在军统内部,完成情报收集工作。
他眼中的林英是大胆不羁的、智勇双全的女子,当地下党们为了打入保密局核心犯愁时,她凭借着美貌接近当时保密局副局长毛人凤的心腹秦时光,得到关键情报,用这些情报投诚保密局局长郑介民,成功打入核心层。
当郑毛之争接近尾声,毛人凤全胜时,林英又一次凭借自身大胆的作风,改投毛人凤旗下,顶替秦时光成为毛人凤的左膀右臂。
按照金深水的评价,他觉得林英是一个“身上有点儿梦一样的气氛”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有着神奇力量的英雄。只凭借自身的大胆和敢作敢为,什么难题都在这种人面前迎刃而解。
这也体现出林英在“捕风”上,具有天才的特质,如果没有这种特质,在当初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可能在敌方极度戒备状态中,重新打入敌特内部。
林英在保密局两届局长旗下游刃有余的成为了心腹,这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奇迹也有失效的时候,当林英生孩子时,疼痛让她失去神志的暂时控制力,暴露出自己的身份,也因此被毛人凤执行枪决。
3.成也天才,败也天才。
天才,因具有常人没有的能力,在工作中会出类拔萃,做出常人不能做出的贡献。
天才,也因这些天赋异禀,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最后死于天赋的能力。
1)瞎子阿炳死于耳朵灵
阿炳因为眼盲家贫,他自卑;因为耳朵灵,他又想当的自信。这样的阿炳,性格是极端的,心灵极度脆弱,他不容别人质疑。
瞎子阿炳因为耳朵灵找出敌方多部电台后,成为701的功臣,也让单身一辈的他终于有了家庭——701的领导为他安排了一个贤惠的媳妇林小芳。
这段婚姻曾经一度让阿炳非常幸福,他有了温馨的家,很快有了老婆和孩子。
再讲阿炳天才能力时,书中曾提到,他通过声音可以分辨小狗的亲属关系,可以分辨小孩的父母是谁。正是因为这个能力,阿炳也听出了老婆生的儿子不是自己的,他崩溃了,并选择自杀。
天才的悲哀就在于,极致的天赋让他成为别人心中的神,也可能把他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阿炳就是这样的。
他的“听风”过程,是励志的传奇故事,而他的死,也让人遗憾感叹——成也天才,败也天才。
2)黄依依死于不守常规
黄依依凭借着专业和不羁的个性,破译了“光复一号”,也成为701一度的英雄。
英雄当然会有特殊的待遇,所以大家都知道她跟有妇之夫王某有暧昧关系,却没人捅破。只有作为领导的安在天,觉得这样风气不好,调走了王某。
紧接着,不羁的黄依依又找到了新的“爱情归宿”,她喜欢上了有妇之夫张某。
复杂的个人感情经历,在保守社会的平静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波浪。对于破译英雄,组织给予了极大的包容,黄依依提出的各种“不合理”要求,尽量都被组织出面消化了。
在生活中,她追求爱情,这本是最基本的人性,却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黄依依最后在情敌张某的妻子暗中攻击下,死于非命。
她破译的过程,因为她不守常规的行为,变得唯美、神奇,但是她的生活因为不守常规,变得凌乱不堪,甚至送掉了性命。
这也正是成也天才,败也天才的可悲可叹之处。
3)陈二湖死于沉迷
生活中的陈二湖是个不合格的丈夫,是个失职的父亲。
妻子生重病,甚至是临死的当天,他也没有在身边陪伴,孩子他基本没有照顾过。
工作中的陈二湖是个合格的老师,是个出色的破译人员。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破译事业,甚至在梦中都不忘破译密码。
退休后的陈二湖,像失魂的老人,无所事事,心中郁闷,情绪暴躁。他沉迷于围棋,好像棋局可以替代他的解密事业。
可当有一天,他患上了老年痴呆,他下棋总是输,还会不自禁地说出很多秘密,因为他的糊涂却让他重新“回到”了红墙里,“回到”了工作岗位。
701的领导心疼这位为破译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前辈,给他一个失效的“沙漠二号”,让他重新找回自己。
当陈二湖重新破译密码时,他犹如再生;当陈二湖彻底破解密码时,他却高兴而死。
这样的人,真的是“为密码而生,为密码而死”。
4)林英死于大胆
林英是成于大胆,也是死于大胆。
当地下党被保密局隔绝于核心机密之外时,她用大胆的行动成功打入内部,并掌握第一手敌方情报。
当她的爱人,地下党领导人老A牺牲后,她又用自己的大胆,为他保住了唯一的骨肉。这个骨肉,让她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林英在生孩子时,疼痛让她失去了自控力,喊出死去的爱人名字,也让她最后死于敌方的监狱。
林英的生命如昙花一现,她绽放过优雅、美丽、智慧,在信仰面前的“坚定、激烈、热气腾腾”,这些都像昙花,美丽夺目却稍纵即逝。
虽然时间短暂,并不妨碍她被深刻的记住,也并不妨碍她给别人带去的震撼。
她所经历的一切,正印证着第三部捕风者的片头语。
“清晨醒来看自己还活着是多么幸福。
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是最后一个。
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世上最神秘也最残酷的,
哪怕一道不合时宜的喷嚏都可能让我们人头落地。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早把生命置之度外......"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