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片跌宕起伏的剧情,扣人心弦;影片中有如神助的情报人员,一下子就揪住我们的心,把我们代入剧情中,比如《暗算》中安在天和他父亲,《红色》中机智沉稳的徐天、正直勇敢的铁林,让人看了特别上头。
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时,颇感兴趣:难不成这是特工来揭秘了吗?
的确如此。这本书的作者J.C.卡尔森曾是中情局的一名情报人员。在离开商业后,她加入了中情局,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工作。她曾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搜索团队的一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工作。期间,她从情报人员这份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实现卓越运营,如何提高对于人性的敏感度。
后来离开中情局,她发现其中很多技能与企业界能发生很多协同作用,使自己在商业领域的工作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正是卡尔森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使用真实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很多情报人员是如何工作的。
像中情局一样招聘人才
不难想象,招募情报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短则几天,长则几年。在书中,卡尔森介绍了中情局招募新成员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发现人才,评估能力,培养特工,正式招募,处理雇员。
这是不是和企业招聘员工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招聘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其中存在一些普遍性因素。卡尔森从中提取了招聘过程中的共性,主要有以下4个原则:
1.选定目标:找到你需要的人并了解他们。目标选定尤为重要,是决定后面几步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需要确定谁能让你得到所需信息;接着,巧妙设计“钩子”吸引目标人物。就像企业招聘人才一样,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才会按要求发布招聘信息,同时设置吸引人的条件。
针对目标对象,应该制作个性化的“钩子”,卡尔森在书中介绍了合适的“钩子”应包括三要素:初次见面的理由;建立联系的理由;持续见面的理由,如此才能与目标对象快速建立互利关系。
2.策略诱导。在谍战片中,我们能看到情报人员为了诱导目标对象,会用一种巧妙地方式从中获取所需信息,而不是以引起对方警觉的方式来得到一份答案。所以应当使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前提是事前做好准备,确定好目标对象,准备好要提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一步步诱导对象“跳入”陷阱中,从而达到目的。
3.证实事实。为了获取所需信息,不能只具备某一技能,而是多种技能,比如如何从对话中随时获取自己找寻的信息,如何使用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证实信息的准确性等等。
4.建立信任,密切交往。这是获取信息的重要一环。通过不断与目标对象密切交往,建立一种互利的职业关系。
当然,这套底层逻辑不止适用于企业的招聘过程,其它很多场景都很适用,比如分析产品的竞争优劣势、培养新技能。切记:一定要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实现升职加薪,变成企业里的关键人物。
像特工一样倾听
卡耐基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诚然,仔细观察身边那些有着高情商且卓越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特别善于倾听。
为什么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呢?要知道,倾听并不只是单纯地听,还是尊重一个人的表现。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专心、注意力集中,同时还要与倾诉者建立信任,这样对方才会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你。
正如卡尔森在书中所写:“优秀的特工都是伟大的听众。”你会发现影片中,特工在与他人交谈时,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滔滔不绝的讲话者那里获取信息。
因为他们在交谈前,往往已经明确了想要从目标人物处获取的信息有哪些,并且在交谈中,他们会巧妙地有针对性地询问来获取答案。同时,还会从选定的目标对象中获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验证、分析,从而确保信息的可靠。
这也是我们在职场中需要具备的一样技能:积极倾听,认真观察,并且不断强化。
像搜集情报一样搜集信息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如果在职场中,领导让你做一份产品竞争优劣势的分析报告时,就需要围绕第一部分讲述的4个原则花大量的时间,其中包括:
了解需求;自我定位;找到问题并加以解决;判断可信赖的人;找到能帮你实现成功的团队成员;应对措施。
这份清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加以延伸拓展,像特工一样,最终通过搜集情报这项技能获得成功。
写在最后
卡尔森《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教我们像特工一样思考,书中所讲的技术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新工作、搜集信息、获取他人信任等等,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人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