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职场父母太难了!」
武汉14岁学生,在遭其母亲当众扇耳光后,直接跳楼自杀。
此消息一出,微信群的妈妈们立马炸开了锅。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玻璃心了,动不动就自杀。还打不得、骂不得了?」
「哦哟,我被这个新闻搞得有点后怕。前几天,我刚因为娃玩手机的事情,狠狠收拾了他一顿…」
「我家囡囡也是,整天手机、Ipad不离手。眼睛也要看瞎了!」
「关键是,现在孩子沉迷手机、网瘾也不敢打,就怕一言不合去跳楼!」
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养了,如何管教孩子已经成为一道世纪难题。
孩子犯再大的错,做家长的都要三思而后行——打重了,怕孩子想不通跳楼;骂重了,怕孩子患上抑郁症。
01.
电子产品的浸染无处不在
数字化时代,手机这类电子产品,绝对是父母心中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NO.1——
有了手机,孩子连亲妈都能不要;
前一秒还在哭闹,后一秒拿到手机立马破涕为笑;
玩手机时全神贯注,写作业时三心二意;
吃饭睡觉神马都是浮云,只有游戏才是真爱;
……
虽然每一条都是父母的调侃,可每一句话的背后,又藏着多少家长的锥心之痛。
为了应对电子产品这类洪水猛兽,我们也算是奇招百出、「各显神通」。
有用设密码来禁止孩子开机;有直接掐断网线,从源头阻断孩子 「冲浪」;也有直接豪横抢夺,还有用「行贿」条件与孩子提出交换的。
即使用尽阳谋、阴谋,同事莉莉还是很崩溃地告诉我,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在被断网和手机没收的情况下,自己从房间的角落里,找到一部黑白屏幕的诺基亚,滋滋有味地玩起了贪吃蛇。
不管是堵还是疏,孩子就像会变戏法的孙悟空,总有办法拿到手机。毕竟我们也有心软的时候,别的孩子都玩,Ta不玩不就没有共同话题了吗?何况,当妈的女人经常比打仗还忙,哪里来的时间陪伴孩子,索性就由着电子产品成为孩子的玩伴。
可玩着玩着,孩子怎么就把手机当命根子了呢?
02.
网瘾少年的背后 藏着内心的孤独
事实上,玩手机也好、上网也罢,孩子只是想通过网络世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Ta需要得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以及优质的依恋关系。当这份情感需求无法从父母这里得到满足,Ta只能投身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怀抱,沉溺于网络世界为自己编织的虚拟的「安全岛」。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声泪俱下地控诉孩子的网瘾已经「无药可救」——刚上初中就逃学去网吧,没钱了就编各种理由借钱,甚至偷钱去上网。
她觉得特别委屈,自己含辛茹苦地工作,怎么就生了个网瘾成性的孩子?
乍一看,我们确实特别能与这位妈妈共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拔尖,成为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而现实常常击碎幻想,网瘾如毒蛇般死死缠绕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即使愁白了头,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当我们去深挖这个故事时会发现,孩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因长期在外地打工,把她独自留在姥姥家寄养。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她才能见到妈妈几次。只有成绩好的时候,妈妈才会在电话里夸奖自己。随着学业难度增加,孩子的成绩开始一点点下滑。自此,她再也没有得到过妈妈的赞赏,一并连同妈妈的爱与关心也失去了。
偶尔去了次网吧,孩子发现原来在网络世界中,有她一直渴望却始终没有得到的爱与关怀。
从此,她一头扎入那个虚幻但让她感觉非常温暖的虚拟世界,一发不可收拾。
03.
问题孩子的背后 往往站着缺位的父母
著名中医心理学家肖然老师在线上课程《隐藏在家庭中的五行系统动力》中提到,不完整的家庭结构,造成了孩子的问题和缺失。
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时常忙于加班,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亦或我们在家休息,觉得孩子太吵,就随意丢个手机给Ta。
有多少次,当孩子们说「妈妈、爸爸,我一个人好无聊,你能不能陪陪我」的时候,我们本能地选择拒绝?
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一步步把孩子推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那里,Ta们与网络世界建立关系,去寻找归属感、接纳感和掌控感。
一旦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我们立马给孩子扣上「坏」「叛逆」「堕落」的帽子,进一步把孩子逼向那片给Ta带来肯定、赞赏、自信和归属的网络泥沼中。
孩子对网络的痴迷,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Ta们需要帮助了。
比较可悲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从来只是盯着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在我们看来,沉迷手机、网络这件事,是一件后果严重的事情。不少父母不惜将孩子送到杨永信「治网瘾」机构,即使知道孩子在里面接受了电击等非人手段的折磨,依然坚持把孩子推向如地狱般残酷的「集中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杨永信和其机构被新闻媒体彻底曝光,并被相关部门勒令关闭以后,不少网瘾少年的家长发声:「谁还能拯救我那沉迷网瘾的孩子?」
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孩子的问题,一定能在父母身上看到原型,也都能在我们家庭中找到病根。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站对自己的位置,不缺席Ta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真正地去爱孩子,Ta大概率会成长为健康而豁达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