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有一幕是这样的。王柏川在追求樊胜美的过程中,偶然听到一通电话,迅速反应出樊胜美可能没有房产的事实。王柏川给高中同学打电话一探究竟,对方竟一语道破“混得一般”。
看到这里,我的心突然一紧。樊胜美和我多像啊!高中时期成绩优异,长相清秀,学校里颇有人气。也因此孤高起来,不爱搭理同学。男生的追求在当时那个“恋爱禁忌”的年代非但窃喜,还常常提心吊胆。
渴望世俗的成功,这一点从上学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变。可不知从何时起,力不从心的感觉愈发强烈,佛系心态渐渐占了上游。是不是在我悄悄删掉所有老同学的微信、退出群聊的时候?可我明明记得初衷是想要逃脱他人的指指点点,逃避无意义的比较。那是我最自我的一个举动,也是一切自我中心举动的开始。写到这里,和剧里的樊胜美关系已经不大了。
是不是,坚持自我与得到成功互不相容呢?是这个自我中包含的懒惰、虚荣等等部分拖慢了我前进的步伐?还是我以为的“自我”不过是“最舒服的状态”,而其中杂糅了社会对我的期待和偏见?现在反思的我,是否也包含了基于一路成绩优异而推导出事业有成的愿景,梦想的五彩缤纷,以及现状的平淡无奇?如果世俗的成功的定义都是来自别人的话,那么逃离他人的指指点点和无意义的比较这一步不就是错误的开始么?可事实上,这种举动从上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是爸爸教给我的为数不多的东西之一。这么多年来,它对我的保护效果毋庸置疑,也让我愈发认定它为护身符和杀手锏。保持独立和清醒、捕捉内心最真实的需求、这都是一个成年人独立行走的前提不是么?可是如果真的不在意他人的看法,那句“混得一般”就不会击中我。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在我姿态卑微的努力时他人的嘲笑,一点点和同行人拉开距离时那嫉妒的眼神和想要拉我回去的试探,使我在痛心中学会不在意。碎片化的消极看法于我无伤大雅,可别人对我的最终结果的判定,我想我还是在意的。我希望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老师相信我“可以拿更高分”;我渴望与室友像处不顺利时有人宽慰我“是她的不好,你已经足够容忍了”;在我留学的企划因为家事耽搁而暗自焦灼,终于找到的第二目标--考研却落榜时,我期望的不是“考得不好可以二战”,不是“可以考虑出国”,而是“我们支持你找工作”。我想,我需要的是别人打从心底相信我有能力处理坏的处境。我更希望别人看到,即使是看似乏味的生活,也是我挣扎了很久才的到手的。而我,也仍然在涌动挣扎,企图掀起波浪。
剧中,安迪评价樊胜美为办公室油子。这一点也让我心慌。最可怕的不是止步不前,年纪途有增长,能力、经验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外加佐证没有显著提升,而是看不到已成闭环的逻辑实际是原地打转。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再怎么走也是原地踏步。失去了外界评判的我,这样一个人下去究竟可以吗?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足够客观吗?我,能够相信这样一个我吗?自嗨和自我成长的区别在哪里呢?
内心的不安是无法通过写作来抒发的。外界单一的标准已我无法满足我愈发强烈的个性对于个性化评判的需求。真正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故能够完成评价标准制定的只有自己。可是如果一个人根据只自己的喜好制定评价方案,并只在乎这一套评价方案的结果,那和自嗨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适当参考外界的评判,那么比例应该是多少呢?如果对外界评价结果的采纳也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那与不参考是一样的。
写到这,我似乎明白了。古人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所谓“有”“无”其实也是主观判断。根据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性的吸取外界评价,这个结论我目前是可以接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