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我曾在班级共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全文共157页,十三个章节,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每天在学生读书分享结束后,给他们读一个章节,那段共读的时间大部分学生还是很享受,我以为他们不会记住那么多细节,可是每次让他们回顾上一次读到哪里时,他们都能准确的说出来,然后说:“老师,每天我们最喜欢这个时候......”
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感觉还是挺奇妙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是美国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作品的第一部。于2005年由天地出版社出版。讲述了发生在小木屋周围的童年故事。虽然这是一本我在班级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共读书,但是我觉得选的不算太适合,因为没有曲折的情节吸引人,有评论说:“《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是一本质朴的书,非常质朴的故事。”确实是质朴,书中的内容不过都是住在大森林里的劳拉、玛丽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可是确实“质朴”,朴素的生活和故事传递出的是一种绵长的、温馨的、幸福的感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叹:“这些事情要是我们写出来就是流水账,可是作者写出来就觉得不是流水账。”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作者的很多细节描写十分很趣。”
记得我当时读到“杀猪”的部分时,和学生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因为这部分的描写和学生们见过的家里的杀猪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当天布置了作文,让他们写写他们家每年冬天杀猪的过程,因为有了生活经验的联结,这篇作文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老师读的入迷,学生听的入迷的状态真的非常好!前段时间听蓝继红老师讲课,她说:“阅读本来的样子是令人向往的随性”还有“自然天成、源自初心”的“随心”,一个“随性”一个“随心”就道破了阅读的本来真谛,读的意义就是读本身,不功利,不刻意。
曾经认为童书太浅,不屑读。但如今从一本又一本经典童书中感悟到的东西不比成人书籍少多少,浅的不是童书,更不是儿童,而是我自己。这是未来给自己定下来的新任务,阅读方向多倾向于阅读指导理论书籍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日有所诵》有一首诗:
《根》作者: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威风,
但是我仍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参与儿童的成长,是一件神圣而幸福的事情,在这段时光里,学生和老师手牵手,相互凝望,相伴成长,让爱的教育自然流动,让洁净、琐碎、信任、反思、高尚、痛苦......自然发生,凝结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老师托起学生,学生感染老师,然后让美好的改变静静的生成,指引着老师,也滋润着学生。
我想做根,枝干、树叶和果实交给广阔的大自然,我只要深深抓着大地,在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生长,如同金子美玲的那首诗:
星星和蒲公英
蓝蓝的天空深不见底
就像小石头沉在大海里,
一直等到夜幕降临,
白天的星星 眼睛看不见。
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干枯散落的蒲公英,
默默躲在瓦缝里,
一直等到春天来临,
它强健的根 眼睛看不见。
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