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6 重新认知我们的工具:感受

06 重新认知我们的工具:感受

作者: efe183ad77c6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8:41 被阅读0次

    1

    知识付费这几年很火。曾经要价几十万的课程,现在居然几百几千块钱就可以买到了。至少我是很庆幸只花这点小钱就能获得这些牛人整理过的认知。不提有没有收获,至少给我跟上这个时代脚步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不知道付费就是捡便宜的人来说,有句广告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我研究了这些高手们是如何学习,是如何进化的,发现他们的方法论,套路如下:

    元认知、 第一性原理、多元化思维模型、专注在20%价值部分、 刻意练习、联机模式

    还经常和小伙伴分享和讨论这些话题:

    财富自由的定义是什么?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聪明人为什么做蠢事?现象世界是连续性的还是非连续性?一万小时还是刻意练习?怎么打破认知边界?

    从16年开始,我开始把学到的这些认知整理写成我们公司的内训教程。不出意外,新的内训教程能让新人快速成长起来。到了17年总结,我发现有一些同事成长很快,不夸张的说,一个新人在我们的培训体系下,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对标行业的10年经验的老手,而过去我们要花费3年以上的时间去教才勉强可以干活。这说明自己是在成长,而这个课程内容也是有效果的。但是相对那些成长快的同事,那有明显对比是一些同事几乎没有成长,有改变也是时间经验的增长。带着这个困惑,17年底到18年初,我开始打着实习或培训的名义,把同样的内训课程测试了差不多40人。取样范围年龄从18到50岁,有拍摄多年的老手和完全没有经验的小白。

    在6次不太严谨的课程实验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课程的理论概念讲解和讨论,几次课下来,他们会这么和我说:我人生的前10年白活了。

    不夸张,这个课程产生的效果大约和洗脑、鸡血课程差不多。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台下所产生的生理性震撼,因为我刚刚接触的时候也是这样反应的:啊,居然是这样!我竟然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

    在趁热打铁之前,我会先泼一下冷水,告知并让他们体验一下关于刻意练习的困难程度,和学习的正确姿态。然后安排让他们做未来3个月的计划和执行表格。

    从他们的反思和交上来的计划表格来看,这个时候能感知到前三周的课程内容是起作用的。

    但是,不出意外的,这种实验性质的,没有强迫性的课程,到了后面的实操和思考部分,鸡血退去,大部分人定下的行动计划都没有被执行下去。后面几次实验,无论我怎么调整课程的内容,效果都差不多。

    最后,数据如下:

    18-23岁   20人      完成任务 3人

    24-29岁   16人      完成任务 4人

    30-50岁   6 人      完成任务 4人

    我总结他们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基本是:忙,没有时间;暂时用处不大;我已经理解,回头再慢慢练。

    当然,这些理由,我相信是真实的。

    我平时也是有参加一下类似课程和社群,比如英语、写作、健身等等这些,他们大部分放弃的人理由不尽相同,但是有意思的是,也是让我困惑的是:

    放弃的这部分人,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也有改变现状的动力,也知道直觉和理性,元认知,长期这些概念,也知道这些概念道理对自己是有用的,也非常理性的做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并践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为什么在中途放弃了呢?这种情况是无法用二八定律、拖延症、懒惰这些说法让我信服的。

    难道这就是“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魔咒?

    2

    一次和合伙人开会讨论一个已经连续亏损7个月的项目。会上我说,现在的市场是这样的,我们的计划还在这个阶段,人员应该这样安排和执行,我们要注意员工的工作状态.....

    突然她问了我一句:我观察你很久了,你一直在关注他们怎么样了,那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我很困惑她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小半天,我问她:感受?什么感受?是我有什么不知道的心理情况或心理知识?那我可以去哪里了解这些?

    她说:你逃避你自己的感受。

    我愣住了。

    她已经做了几年的抑郁症治疗,这天的早上刚刚做完心理咨询。

    首先,我经常处在抑郁的位置(不是心理测量意义上的抑郁症)。

    其次,我没有感受到我自己的“感受”,甚至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愣住了。

    我确实是不知道“感受”是什么,也不知道和我的计划、员工甚至我的内训课程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成功的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便开始找寻“感受”是什么,它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它和那些中途放弃的人有什么关系。

    3

    这个话题很大,因为讨论“感受”必定和“意识”有关系,“意识”这个问题哲学家们已经讨论了2000多年,现在也没有个准数。本书只是探讨广告摄影的方法论问题,简单说一下这个。

    上一讲,我们知道在笛卡尔之前,从来没有人怀疑人类“理性”这个工具是有问题的。笛卡尔说:我们所有的知识经验都是不可靠的,最后得出结论:“只是要为自己寻找……,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哲学认识论的第一性原理,然后围绕这个,推导出一系列可靠的知识,几百年来,这个“我思故我在”被当成不证自明的公理,几乎无法反驳。

    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我思故我在”的前提“自由意志”,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件事情也被证明是不存在的,虽然还有争议,但是大量的实验表明,人类在决策的时候,并不是“我的自由意志”在做决策,而是执行“我”提前已经做好的决策。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就是二元论,意识和躯体是分开独立的。“我知道“我”是一种物质,其全部本质或性质就是思考,而且它的存在并不需要空间,也不依赖任何实在物质;所以这个‘我’就是我说的灵魂,独立于个体,比后者更容易理解;即使没有躯体,灵魂也不会消亡。”

    这里不讨论“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因为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但是“自由意志”这个实验,至少说明:意识和躯体(包括大脑)是有关系的,不是分开独立的。

    以下为更加严谨的科学证明。

    生物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教授,在谈论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时候,论证了意识和躯体是一体的,不是二元的、割裂的,而这个一系列关于“意识”的研究,刚好解答我之前的问题。他的书,很学术,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由于生命需要一个内稳态,就需要一些奖惩机制来维持生命的健康运转。情绪就是这种基因里面内置的奖惩机制,是一种特定的行为程序,包括特定的观点和认知模式,它复杂而高度自动化。

    第二:当我们的情绪激发时,它会在体内和心智中发生的一种复合知觉,这就是情绪感受,它是对于躯体的意识解读,并同过情绪加以修饰。

    第三:在情绪感受基础上继而演化出感受性1,主观体验的感受,比如痛苦幸福或者什么都没有;感受性2生理活动的感受,比如视觉、味觉、触觉等。这个时候情绪与感受的结合就产生了心智。这些都是无意识中进行的。我们直觉系统模式在这个层面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第四:有了心智就产生了意识。或者说意识就是有自主性的心智,也就是原始的自我。这些都是在脑干层面就开始有的,而不只有发展到大脑皮层才产生。随着意识加工的复杂,记忆、推理和语言功能的出现,大脑皮层的发育,让我们可以做计划和思考,可以审视过去和未来,延迟或抑制这种自动化的反应。

    第五:意识首先被用于对无意识功能的抑制,然后利用他们来执行预先的计划和预定的行动。有意识的心智能够模拟和验证重要的决策,并减弱无意识的影响,同时在无意识心智里面排练,从而产生新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所谓的思维模型。

    下面划重点。

    1 情绪是基因内置的奖惩机制,被激发时,是会分泌相对应的神经元物质,比如多巴胺。

    2 本质上,情绪是不可控的,但我们的意识是可以控制的,而感受是连接情绪与意识的关键机制。比如主观体验的感受:痛苦和幸福,所以问题就在于怎么提高“感受”去感受情绪的发生过程。

    3 积极的情绪可以让人更加专注、富有创造力和幸福感,还让我们更加的理性和能作出长期的计划。而消极的情绪刚好相反,它会让我们痛苦,无力感,更加的依靠本能和短视。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情绪都是特定的奖惩机制,这就意味着这个奖惩状态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它发生的时间和作用是很短期的。

    4意识可以对无意识功能的进行抑制,然后利用他们来执行预先的计划和预定的行动。

    4

    我们的情绪如果用图来表示,会是是这样的:

    情绪是上下波动的,特别积极或者特别消极的状态都不是常态,它的发生作用的时间是相对比较短的。当人们发现不费力气短期内就可以改变自己糟糕现状的机会时,积极的情绪会被激发,身体会奖励自己,它能快速的反应,并构建起伟大的理想,作出远期的计划。但是情绪这种机制的作用很快就下去了,然后遇到稍微麻烦点事情,甚至谈不上是困难的事情,消极的情绪开始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无力感,并伴随着愧疚感,严重的还会出现绝望等情绪。

    这个原因可以解释那些参加各种培训班的人为什么会在中途放弃,但是没有解答为什么又有人坚持下来,并且改变成功了呢?

    带着这个困惑,我认真观察了那些成功改变自己的人,以修图师这个职业为例,我们的新员工培训前面3个月(长的6个月)就是什么除了用钢笔抠白底图,什么也不能干。这么枯燥的事情,对于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很难人坚持下来的。那么坚持下来的人,我总结发现,他们基本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性子也是比较慢,基本会认为自己比较笨。这个答案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性子慢,其实正确的说法是有耐心,我们知道,耐心是想要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但是内向,而且认为自己笨,这又是什么道理?

    我把身边我认为是高手牛人和一些大咖牛人的公开资料做对比,发现他们基本都有这个“品质”人。

    这样的人,承认自己笨,承认自己无知,这必定是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个事实。

    忽视、逃避自己感受的人,其实就是不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个事实。

    试想一下:

    一个完美的人必定是没任何短板的人,他必须是乐观、积极、理性的人,他也应该是情商极高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一个完美的人怎么可能会犯错呢?他怎么可能是消极的、不理性的、没有正确且长期计划的人呢?

    所以那个时候,当我的合伙人问:你的感受呢?我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感受。这是因为,我虽然我平时嘴里说要接纳自己的缺点,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但是骨子里却不接受这个事实,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不断的给自己打鸡血,不断的去补自己的缺点弱项。

    是的,即使你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你就是默认:完美的才是好的。这个默认的前提是“理性至上”。

    当我想明白这个事实的时候,我知道那些放弃的人其实本质上是和我一样的。

    你看到了和别人的差距,你开始焦虑,你想要进步,要成长,甚至要所谓的进化,但是你要明白“进化”这个词是一个生物演化的概念,这是生存竞争,是基因突变,这不是健身练肌肉。

    因为认知的进化,长期且缓慢,看不见,摸不着,还极其反人性。

    从你还是一个孩童开始,无论是别人强迫你,还是自己不自觉的在强迫自己做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会逃避、忽视自己真实的感受,即使你的身体已经出现反应。长大后,你不仅没有发觉,反而你的理性会欺骗自己,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比如这些词:不够努力、不够坚持,甚至还会造出这些词:拖延症、完美主义。这时,你会不断跟自己这些想象出来的敌人做斗战,就像唐吉坷德一样,一次又一次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5

    现在我们知道,理性比直觉高级,但是直觉更具决定性。我们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我们的直觉在决策,因为系统1决策速度极快,常常你都感觉不到,而比较高级的系统2,可以压制系统1的反应,但是由于特别耗能量,通常直接接受系统1的答案。

    黑马是本能,白马是情绪,骑手就是理性。最早是柏拉图提出的,后来由弗洛伊德根据这个改了一下,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笑来粉知道: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因为骑手太小,而黑马太强大,白马老是闹情绪,所以才活成自己痛恨的样子。所以,骑手尽快成长起来,还要把白马锻炼成和黑马一样强大,同时,白马,黑马,骑士这三者要互相配合,马车才能跑得快且顺畅。

    但问题是:6亿年前就开始有生物,我们的脑干部分从即使是从爬行动物开始算,也有是有2.5-0.65亿年了,开始有情绪反应的哺乳动物在0.65亿年前时就出现了,所以我们的心智在脑干层面就开始有的,而不是发展到大脑皮层出现了才产生的。演化出大脑皮层的智人才300万年的样子。即使是我们现代人类的祖先,现代智人也是靠着大脑的直觉才生存了近10几万年,而不是理性。

    所以不是一个骑手驾着黑马白马,更恰当的比喻是:一个骑手驾着一头大象。

    骑手理性、自觉、有思维,但是很弱小;大象是直觉、自动化、情绪化,但是很强大。

    情绪才是我们真实的动力来源。

    高手大牛的方法论、套路都很好,不仅系统还很本质。一个普通人只要长期持续的去践行,日后必定能有所成就!

    但是问题是:而这些方法论都是强调用理性去训练直觉(天性),都是反人性的!这对于大部分还“没有进化的物种”必定是无效的,所以在学习这些方法论的时候,需要一个前提,它就是否能够正确的调用我们的情绪,那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主观感受就是突破口。

    6

    理性思维很弱小,但是情绪很强大,那应该怎么做?

    其实很简单,感受链接着情绪和意识,那关键就在怎么提高“感受”的敏感度。只有重视它正视它,而不是忽视它排斥它,才能真正的成长。

    具体怎么提高呢?很简单:就是打坐。静观、正念、坐享其实原理都一样。现代的科学已经很好的解释它的原理和功效。

    它的好处很多,能让人的大脑皮层的灰质变多,更专注,更健康的身体,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它能让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感知自己的情绪流动,焦虑、不耐烦、痛苦,当你开始接纳这些消极情绪的时候,你的理性会变得稳定和强大。更深层次的是:当你的意识与身体到达合一状态时,能觉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能够知道自己优势所在,不容易被别人影响。而如果意识与身体是分裂的状态时,情绪不能被感知到,不能被表达,这时,它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它会通过身体去表达出来。

    说说我看书的例子。

    互联网的发展到今天,信息在高速喷涌,前天的概念还没有弄懂,今天又一个新东西出来。我基本保持每年20-30本书的阅读,到了这几年更多一些,保持在50-100本书的阅读,还有各种课程。基本是能用上的时间都用上去学习了。即使是这样,还是很焦虑。有时候想快点看看看,有时候什么都不想看。拖延症都是轻的,焦虑导致的失眠,各种身体不适。就这样纠结了一段时间。刚好那段时间去一个禅寺做个提案,在哪里呆了3天,顺便和一位大师学习打坐。一开始打坐的时候明显感受自己内心的不耐烦和焦虑,思维也很混乱,一开始只能是专注自己的呼吸,到了后面开始感受他们,让他们自然的流动,尝试接纳他们。几次下来,居然焦虑的感觉变小了,失眠也少了。

    当安静下来反思,发现自己其实不善长快速的阅读,100本书的阅读,真的是看,没有任何的理解。那相对的来说,我更擅长思考,然后我开始慢下来,一字一字的读,一句话一句话的读,当我理解了这句话,能够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就是真的弄懂了。这样下来,不专注、焦虑感、失眠、所谓的拖延症都消失了,读书的效率反而更高了。

    那总结下来,其实就是:

    1 静坐,认知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

    2 慢下来,专注自己擅长的,而不是缺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6 重新认知我们的工具: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gg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