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四周的刻意练习训练营结束了,很惊喜我走到了最后。当把这个训练完整地做下来的时候,琢磨“完成比完美重要”,悟出只有做到之后才能更好地做到,跟过去听过的同样道理是完全不一样的。
训练营的任务是从中文自我介绍开始,到英文介绍,到朗读,到背诵,步步加“码”,最后形成一个小视频作品。在最后的自我介绍,有点嘴巴记住了的感觉,虽然背诵的成份占比多了些。从大脑深处重新理解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哪有什么“学会”的技能,只有“练会”的技能。
把得到的“刻意练习”应用到投资和写作,亦是如此。如果投资能够学会,那很容易就财富自由了;如果写作能够学会,那很容易就成为作家了。笑来老师讲过“投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因为只有那些东西在你骨子里生根之后再发芽且不夭折而后还要等上很久之后才会茁壮甚至茂盛……”,其中的“实战”、“生根之后再发芽且不夭折......”就是刻意练习,投资的智慧是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获得的。写作也一样,直接开始写,持续写,先从锻炼思考能力开始,之后还有表达能力......等等。有了刻意练习训练营的经历,更加笃信自己能完成“007不写就出局”的作业:7天写一篇,写7年;7年后,和一群人去南极。老师说,“这年头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三十天,就已经干掉了90%的人了”,我刻意看了下每次听课的人数(截至至2月10日),第1节和第2节课看不到听课人数(听说首次听课有千人左右),第3节课为320人次,第4节课237人次,第5节课190人次(其中包括一节课听好几次的),人数呈现递减趋势。也充分说明,一件事情持续做,一定会有所收获!
习得的“刻意练习”,同样适用于工作和生活!比如,在教育子女中可以直接应用,制定一个任务跟他一起一个月完成且不断迭代,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认知尽早升级。
......
在完成刻意训练营的任务时,注意力的保护很重要,需要预留充足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在最后录制视频小作业时,录制了10多遍,中间总是卡壳。设置了一个deadline后,把需要照看的几个月的女儿放到床边,趁着她安静的几分钟,我竟一气呵成了,体会了deadline有时也是生产力。
训练营里尹航老师讲了5节理论课:(1)拖延症的解药;(2)意识的重要性;(3)要不要学习;(4)等来的进步;(5)天分重要吗。不得不说,经过4周的刻意训练,践行了先完成,再完美,完成远远大于完美。其次,在做准备时是有一点小挑战的,尤其是刚开始要求找语伴时我还蛮胆怯的,体会到有意识的练习、走出舒适区的练习、才是练习,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才能提高。当老婆听我的最后的作品时,毫不掩饰地给了一个进步很大的反馈。练习,一定要加上一个修饰词,有意识的练习。经此一役,学习这个概念可以用有意识的练习替换掉了,只有不断的刻意练习才能迎来“等来的进步”,复利才能发挥作用。老师讲解第5课“天分重要吗”时,他对天分的分析达到了“至简”,入木三分:不同事情、不同阶段,天分的比例是不一样的,结论是“天分不重要”。可以说,这些打破了我那早已过时的思维模型,而“模型是我们认知和行动的边界”,必须像鸡蛋一样从内打破,从外打破会变成食物。
这是我2018年完成的第一个目标!不管是通过“刻意训练”习得的,还是从理论课上获得的,都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代入了不同的认知,代入了升级后的认知。
王东岳讲,“凡是感官和直觉得到的经验,都不能构成知识。不经过思想整顿的经验,全是假象。知识只能用思想建构,不能用感官建构”。经过这样一个月的刻意练习训练,初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关于“刻意练习”的思维模型。
-The end-
2月13日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