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第一句。主语是我。其,对方的。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为:我想让对方“开”而露出实情,就要综合使用“象”“比”之言,来驾驭对方的言辞。
下文将继续阐明“得情”,虽然类似的话在前文已经说过很多遍。如果你感觉很熟悉了,可以跳过,直接从“第二句”开始看。
“情”在之前基本作为实情来讲,此处本文要引入第二个意思“感情”,此意思的引入将使得后文的分析变得极为复杂,但另一方面,也更加贴合实际。在后文若言“得情”,则包括“得实情”、“得感情”,否则会分开言“得实情”或者“得感情”。
《韩非子·说难》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坏墙。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为什么同样的话在富人听来是不同的?亲疏有别。邻人之父和富人没有感情基础,即使邻人之父说得对又如何呢?富人并不接受。这种情况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很常见,即使你说得很对、很正确,那又如何呢?我偏偏不听。所以,除了获取实情之外,我和对方还要建立感情联系,拉近距离。
在《说服之前要沟通》一文中说过,说服要消耗感情,而感情是在沟通中建立并维系的。因此,你要知道与人沟通是为了得情(=得感情+得实情),这一点在前文也提及过。实情从对方的言辞中得来,感情会从你和对方的沟通过程中产生。
得实情比得感情难,社会上不少处事圆滑的人都能在与人交往沟通的过程中得感情(好感),但少有人能得实情。因此,前文结合鬼谷子原文多处强调得实情的重要性。但是,你不能因为文中屡屡强调得实情而忽略了得感情。
前文说过,为何要“无形”求有声,并给出事例。然而,在实际中,你能“无形”,甚至仅仅是“微”吗?不能,你的言辞很可能是蹩脚的,你难以得情。你和对方沟通过程中的很多言辞不能成为得实情的有效信息。
这种情况是常见的。例如你和对方熟悉,但地位上仍是上下关系。对方说:“你看,我这脸都老了,眼袋也越来越大。”你说:“①脸老了点,有眼袋怕什么,做个美容手术一下就好了。”或者“②有吗?根本看不出来,您看起来跟着年轻人一样。”句②显然比句①要合适,其中没有什么实情,但你可以在和对方说话中得感情。
感情的建立和维系需要一段时间,你和对方必须要有一定的交集,例如你的同班同学、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你的长期客户,你和对方的关系会达到熟悉的程度。在你和对方的交往过程中,你一点点的得其实情,了解其好恶;另一方面,你也要一点点的得其感情,建立友好关系。
所以,开情又可以理解为,敞开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敞开感情前,要通过“象比”来,审察对方返回的言辞,以确定对方的情感与我是否相同。捭阖篇有“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第二句。同声,指有相同的志趣、想法或观点等。实理,事物之理。所以第二句话的意思为:我和对方的言辞中表露出相同的观点、想法就会相互呼应,对事物之理的认知相同就会走到一起。
第二句所说的道理为人熟知,就不啰嗦了。但此处要说一个前文基本没有提到的地方:我能从对方的言辞中得情,对方也能从我的言辞中得情。你不能把对方当作傻子,任你得情。而且你不会是永远处于暗中得情的一方,有时你不可避免地要主动“开情”。例如,古时说服人主必要自己先开情。之前,让你处于“阖”的状态一方面是尽量不要泄露自己的实情,一方面要克制自己的感情。那么,在这种要开情的时刻,又是怎样的呢?
韩非子说难篇可以对此做出一些解答。因此,有必要稍稍放缓对反覆篇后文的分析,去了解韩非子说难篇。这也将为理解鬼谷子后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富宏.鬼谷子译注[M]
[2]张建国.鬼谷子实用智谋大全[M]
[3]韩非子·说难第十二[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