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给女儿焖农家鸡,只放酱油、盐、鸡精、甜椒焖。出锅后,尝一块,农家鸡肉的醇香、厚实,一下子让我感受到美食带来的幸福、满足。于是得出结论:好肉不需要添加太多佐料,会遮盖肉的自然味道。本来不饿的,这一刻突然特别有食欲。先挑女儿爱吃的和骨头少、肉多的给女儿。我有事,我先吃了,极其快乐地吃了一顿。给女儿送饭后,我去办事了,一路上心满意足,自感眼前一片明亮,因为给女儿做了一顿美餐,给需要营养女儿很好地补充营养。
下午给女儿送饭,女儿皱着眉头反馈中午的肉:不好吃,以前煮的好吃,按以前的做法做就好。上午的满足感一下烟消云散,我只好答应女儿按以前的做法做,那就是要加耗油和蜂蜜。我以为的好吃,只是“我以为”而已,不是女儿的以为,不是他人的以为。
还记得教学《匆匆》这篇课文,学习课文最后一句:“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时,先让学生读,并改为陈述句理解,让然后联系上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我再完整地说这句话表达的情感:这句话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因时间匆匆流逝无所作为感到不安、伤感,以及决定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想要留下成就的想法。说完后,我还强调,考试遇到这样题,应该按照“用什么方法”“表达什么情感”这个思路来答题。下课后,也感到很满足,以为自己讲得很清楚,很完整了,学生不论从句子的理解还是答题的思路都没问题了。
刚好,在期中考试中,出了这道题,我暗自喜,以为学生会答得很好。改卷时候出乎意料,多数学生答不好,只有十个以内的学生答得正确和完整,给我当头一棒。我之所以满意,只是觉得自己讲得清晰,而教得好与否,是要看学生能否接受,是否乐意听。我以为的只是我的感受,而不是在学生那边的真相。
“我以为”的,只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不要以自己的感受、认知去评估别人,这是极其不准确的。如果是自己的事,就自娱自乐就好,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想象别人的感受;如果要受益他人,就按他人的需求、现状去努力,才真正让他人获益。
永远要记住,“我以为”的,只是我的以为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