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由于身体不舒服,准备去医院看病。在周六早上通过打电话得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里我想看的科室没有医生上班。我一般找三甲医院,感觉三甲以下的医院不太行。因此找了其他附近几个三甲医院都没有对应的医生,有的甚至医院都没开门。但是华山医院(我比较中意的,毕竟有)又太远。因此找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近的,然后需要预约专家号的,普通门诊没有医生,只能先提前预约专家号,再去医院看病。
于是我线上预约发现只有几个副主任医师才能预约当天,并且很多都约满了。只有一个「轮值副主任」可以约,我在考虑轮值医生是不是不太行,但是没办法,这个可能是目前我的最优选择。于是约了这个。
去那看完病,查看病历本,发现盖章的名字是主任医师。。好吧,估计轮值班没有人,所以主任带班了估计。我看了下主任医师挂号费是50,副主任是 40。这样一下省了 10块钱,开个玩笑,因为 10 块确实没多少。只是觉得,副主任约满了,结果轮班的主任没人看。但本来轮班就是不确定是哪个医生轮班,所以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事件经过
在看病过程中。我第一句就问了下:这个轮班副主任和其他副主任医师有什么区别吗。他反问说:你有什么问题吗?我说,没有。然后就开始问症状。我给他看了照片。然后我就问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不是xx引起的。医生说不是。然后我就问如果不用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可以吗。他就解释(也可以,不过要注意xx等)。然后他就说,你有什么问题都说完,我一次性回答。我就把用药的方式也提问了。他继续重复: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不知所措了。大脑想了下没啥了(重点是我当时的已经意识到他在质疑我这个人和我这个人的表达方式,精神有点紧张)。于是他回答了我的问题。并提醒我:重复的问题不要问,我刚才已经讲了,我现在再说一遍。然后就开始教导我:
你脑子里没东西,东一句,西一句。直接问:
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需要有什么解决办法。我应该注意什么就好了,如果用药就好了,剩下的听医生的。
这样表达的话,你领导都会高看你一眼。
沟通问题
我一般写文字都会经过思考,整理再输出。最后输出的版本一般有一个合适的逻辑,不至于太混乱。
但我真实说话的时候,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表达习惯。总是没有经过准备就贸然打开话题,然后随便扯东扯西。有自己谈话的目的,但没有清晰的 123 来完成这个目的,总是大脑去临时拼凑问题去想要补全目的,而没有用到金字塔结构中所讲的那样: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样的沟通有很大的害处:
1. 给自己的个人形象拉分,看着挺正常一个人,慢慢吞吞,没有逻辑,觉得人不靠谱
2. 非常低效,浪费时间。一两句能得到清晰答案的事情,结果5/6句还说不明白
3. 有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或目的,所以才会提问一些很浅显的东西,不利于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只有清晰目的,具象化,形成123,结构化思维才能更好的调查问题,解决问题。毕竟一个问题的解决程度取决于调查程度,调查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
深度思考
我为什么这样说话
从小没有培养这种意识,即使我爸之前说过,也没在意一些生活细节问题。因为家长教育的东西太多了,很多并没有真正的体会感受,直到社会上吃了亏,挨了训,才明白那些道理的意义。
打心里就没有刻意去做这件让自己变好的事情
医生为什么给我说这些东西
因为医生是为了想节省自己时间,不想浪费那么多口舌
孺子可教也。也许遇到一个大叔或大妈,也不会说这些话了。看到我比较年轻,所以觉得还有培养,变好的可能性。所以本身也是为了我好。
如果医生不说,我可能很晚才能知道(永远不知道,不太现实)。到那个时候,我可能因为这个问题吃了太多亏了。医生也是在帮助我。
有可能医生平日里面对不同的患者积累了很多怨气,碰到我正好发泄一下(可能性比较小)
医生本可以不说这些,最多多费一些口舌,然后让我继续这种糟糕的状态,人家懒得管你,普通人或者陌生人,甚至不想让你好过的人可能多希望我自己在这方面多吃亏呢。这才是报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但是这个医生显然不想让我继续这种糟糕的状态。因此要感谢医生。
题外话
只有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困难,然后去看书,找资料,实践,解决问题,然后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认知,这样的经验和所得才是自己真正学习和成长的,是难得可贵的,也会慢慢积累成壁垒。就比如我和医生沟通遇到问题。就会去从《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去寻找答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时刻深度思考生活的细节,时刻问问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我的人生信仰是什么?这是我想要的吗?等等
本来不想记录这个事情的,但是感觉还是有一些东西很有必要记录的,于是就开始记录,写着写着发现很多东西都可以记录,反思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以后要更加锻炼自己感知生活和情绪的能力,频繁记录,多写,多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