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01.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A.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a.郑重的态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它更像一个孩子所常常持有的态度。
b.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B.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C.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这种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显然与享乐主义视角差别明显,它显示了一个人对时间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即以更严肃(虽然不一定更迫切)的态度来对待时间。
02.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A.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
B.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a.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
b.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
C.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03.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A.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B.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a.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b.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C.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a.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b.为什么经典作品会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D.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04.“快”与“慢”的自由切换——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A.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B.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C.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