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松子观影
再刷《寄生虫》,众多伏笔,处处亮点

再刷《寄生虫》,众多伏笔,处处亮点

作者: 八夕松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17:21 被阅读0次

92届奥斯卡,《寄生虫》荣登宝座,独揽四座金人,金人身后还有一路飙红的全球票房。

(《寄生虫》国际版海报)

老实说,松子其实去年就和朋友们一起看过,印象最深的是这部片子烧脑程度堪比悬疑片,很多地方竟然没看明白。

不得不说好片子得静下来慢慢品,一群人的爆米花式观影纯粹图个乐呵。

最近重刷《寄生虫》,顺便做了个拉片练习,来了个全面解剖,真相一个个浮出水面。

1、主角到底是谁?

“主角到底是儿子基宇还是爸爸?”相信很多人一开始都认为儿子基宇是主角,可越往后爸爸的戏份越来越重,不免产生疑虑。

其实,大家的判断没错,主角就是儿子基宇。

回想一下,这部电影的主线,讲的是基宇一家要寄居富人家,改变生活状况的故事。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故事线的重要情节围绕谁展开,谁便是主角无疑。

首先,进入富人家工作这个机会,是由基宇的同学提供给他的。这个线索明显是作用在基宇身上的。

其次,在第一、二幕的交接处,基宇一家人在司机餐厅吃饭,妹妹说已经在社长的车里设好了圈套,基宇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那就开始进行吧。”

这个情节很明确,基宇开始执行把一家人都安排在朴社长家工作,即寄生在富人家的目标。

最后,故事进入第三幕,一家人因为无家可归睡在体育馆的时候,基宇对爸爸说:“我会负责的。”

后面我们知道,他所说的“负责”,就是抱着石头去杀掉地下室里前佣人的老公,以便一家人可以继续寄居豪宅。

虽然是表现群体事件的电影,但从情节的设计上看,儿子基宇明确承担了主角的角色功能。


2、爸爸为什么杀朴社长,朴社长必须死吗?

爸爸杀朴社长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的确,很突兀。

但从电影的主题分析,又合情合理。

正常来说,电影的高潮部分,应该是主角和对手一对一的对决。

但这部电影的,表现的是两个阶级的群体主题。为了充分表达群体主题,导演把主角基宇的功能,转交给与他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去完成,也就是基宇的爸爸。

否则,就变成了展现基宇个人成长与改变的故事了。

关于朴社长,从剧情上讲,他确实必须死。

还是回到电影的主题:两个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既然不可调和,只有你死我活。

杀死他的,视觉可见的是持刀的爸爸。实际,是贫富差距、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下,长期积累的愤怒。

很惨烈,也很现实。一个社会里,当大量的人失去了改变或上升的通道时,便是所有人都遭殃的时候。

3、阶梯的寓意是什么?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想这句话不分国界,在韩国也一样。

“阶梯”是电影里多次被强化的一个符号,它是从空间关系来看人物的阶级关系,强调上层与底层的对比。

富人的豪宅是建在半山坡的,基宇到了大门口,还要再上几级台阶才能到庭院所在的平面。

富人家,是顶层的顶层。

而雨夜,因为社长一家突然回家,基宇和爸爸、妹妹仓惶回家的路。

先是跑下山坡。

又下了一段长长的楼梯。

接着是一条下坡的隧道。

再下一个楼梯,才到达天桥下,喘口气。

还没到家呢,接着往下走,才是他们居住的街道。

有那么一刻,基宇不想走了。

可家还在更下面的地下室。

这一段,符合主角受挫的下降故事曲线。

视觉上,也对观众形成强烈的冲击:

底层真的在很底层。

4、“气味”的冲突,被滥用了吗?

气味是电影里另一个被强化的符号,是展现富人和穷人冲突的一种象征。

第一次是社长家的小儿子,发现主角一家有相同的气味。

在沙发上,朴社长和妻子谈论着基宇爸爸身上的味道,还将打击面扩大到坐地铁的人。

社长妻子外出采购的时候,也闻到车里的味道。

直到最后生死关头,朴社长是捂着鼻子去拿车钥匙的。

有评论说,贯穿全片的对“气味”的厌恶,仅仅是为了推进剧情的“道具”。

但一个在韩国生活十年的朋友,证明这是事实。

在首尔,一直有关于气味的说法。很多人出行宁愿打车也会避免乘坐首尔地铁1号线,因为上面的味道。这条线每天上下班的都是社会底层人士,甚至有流浪汉。

在首尔职场人的口中,1号线的味道是贫穷和无能的标志。

这就是电影的本土化,外人看来因气味而杀人的荒唐,换个背景就顺理成章了。

5、最后基宇买下豪宅是幻想还是现实?

出现这个争论,是因为有人认为基宇最后买下豪宅是“闪前”。

“闪回”是指,电影里穿插一段往事。顾名思义“闪前”就是穿插一段未来发生的事。

希望基宇买下豪宅,和爸爸团聚,可能是我们对于这个不幸家庭的美好祝愿。但电影的终场画面,基宇读着爸爸的信说:“在那天到来之前,请保重身体。”

所以,这只能是基宇的幻想。

在此之前,电影里其实铺垫过很多基宇幻想的情节。

比如基宇刚刚得到同学送的石头时,便觉得这块石头能让他石来运转。甚至家都被淹了,还不忘带着石头。

还有,妹妹帮他伪造的学位证书,他说是自己提前拿到的,将来肯定能考上这所学校。

这些情节都在暗示,最后买下豪宅,救出爸爸只是基宇的幻想或梦境。

同时,导演也用这个幻想再一次升华电影的主题:阶级的固态差距难以跨越!

最后,松子想说,朴社长真的罪不至死,有钱也不是原罪。

但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就是罪了。

电影中,连爸爸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杀死朴社长。

当有一天所谓的“底层”承受不住,或不愿承受的时候,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相关文章

  • 再刷《寄生虫》,众多伏笔,处处亮点

    92届奥斯卡,《寄生虫》荣登宝座,独揽四座金人,金人身后还有一路飙红的全球票房。 老实说,松子其实去年就和朋友们一...

  • 人生

    人生处处有伏笔啊!

  • 2018-06-21

    人生充满伏笔,总是处处对应。

  • 《惊天危机》主角个个有亮点,影片处处埋伏笔

    朋友们好,我是夏花。 《惊天危机》是一部美国动作电影,讲述了警察凯尔带着女儿艾米丽在参观白宫时遇到恐怖...

  • 生活处处有伏笔

    意外与惊喜,往往来的比较突然。会手忙脚乱,会呆若木鸡,总之就是让你措手不及。

  • 人生处处是伏笔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成长的过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需要在努力后才会拥有...

  • 人生处处是伏笔

    人往往有病,才会想起预防胜于治疗;往往病入膏肓,才会想起不应该畏疾忌医;往往该发生的都发生了,才会想起未雨绸...

  • 人生处处是伏笔

    第一次在简爱上写东西,却是一篇满满负能量的文章。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伪文青。所以情到深处字特多。最近的事情真的是太多...

  • 人生处处是伏笔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欢乐颂的更新,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有很多事情颇为相近,但从前总是忽略或假装不知道,但当有...

  • 人生处处有伏笔

    我于2017年年初认识男士甲,相识地点是某征婚网站,因为彼此都是大龄未婚青年,又都生活在一个城市,所以私下有见过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刷《寄生虫》,众多伏笔,处处亮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rw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