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想法
读《唐诗三百首》19|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全)

读《唐诗三百首》19|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全)

作者: 叮_咚 | 来源:发表于2024-03-03 15:19 被阅读0次

这是我立下 Flag,开启学习《唐诗三百首》计划的第19首。

依然是广查资料进行学习,力求读通读透,然后背诵。这首诗也是,读懂了之后,很容易背诵。画面感是个宝,有利于我们记忆。而且这首五言古诗很短,就更好背了。

✨原文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唐·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释

澹: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越吟:用的是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中,仕楚的越国人庄舄唱越歌以寄托乡思的典故,意思是想必崔少府正在越中苦吟,思念故乡亲友。

清江:曹娥江,钱塘江的最大支流,因东汉著名孝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尽管两地相隔无法相见又怎样呢?崔少府的才德声名就像兰、杜的香味,风吹处处,馨香远播。

✨意译

我和堂弟在南书房枕着高高的枕头,悠闲自在地躺在床上。

卷开窗帘,只见月亮刚刚露出地平线,它的清辉淡淡地撒在粼粼的水面上、树上,随着树的摇晃、水波的摇晃,月光也像水波一样轻轻荡漾着映照在窗户上。

时光渐渐流逝,几度月缺月圆。澄明的月光照遍古今大地,而古今的世事已是沧海桑田。

那清江边贤能的崔少府,在如此清幽的月夜里,一定也像越国的庄舃苦苦吟诵着思乡之曲。

你我虽能共享一轮明月的光辉,却相隔千山万水,可是那又如何呢?你美好的才德,如同兰花杜若的清香,会被微风远远吹来。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王昌龄,他在我的印象中是豪迈、爱国的边塞诗人,因为童年的我初识他是通过那首著名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爱国之心跃然纸上,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纵横古今。怎样的伟丈夫才能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因为写这篇赏析文章,我详细查了一下王昌龄的资料,才知道他出生寒门,死于非命,一生坎坷,而他的成就也绝不仅仅只是边塞诗。王昌龄存诗181首(其中七绝74首),体裁以七绝、五古为主,题材则主要为边塞、宫怨、离别。

王昌龄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有“七绝圣手”的美誉。评论家认为,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王昌龄的五古也很优秀,清丽幽秀,高古劲健,风骨卓然,在盛唐诗坛也颇具盛名。在题材方面,王昌龄最突出的是边塞诗,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他的边塞诗瑰丽奇伟、意境开阔、雄浑苍茫、慷慨昂备。

反正在这儿写文,可以兴之所至,不必担心喧宾夺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开心就好。所以,索性我们就走近这位大诗人,回眸一下他曲折的一生吧。

1300多年前,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太原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22岁之前,他和其他的农村孩子一样,随着父母放牛种地是他生活的主旋律。唯一的闪亮之处是,王昌龄对读书写字很有兴趣,更难得的是父母非常支持他,总是力所能及为他创造学习条件。

22岁了,少年的肩膀宽阔起来,王昌龄的心胸也随之开阔,他决定出门游历,行万里路。

可是,王昌龄没有走寻常路,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去了河南嵩山,做了道士。盛唐时期,道教非常流行,连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都曾吟道“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道士做得好了也是可以借机踏入仕途的,反之,就只能糊口了。

遗憾的是王昌龄属于后者,在嵩山做了三年道士,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倒是腹中学问涨了不少。因为道馆藏书颇丰,每天又没多少事情,王昌龄就埋头攀登书山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 ,年轻气盛的王昌龄决定凭借满腹才学开创一番大事业,他下山了,回归俗世。然而,现实是个势利鬼,它没有给王昌龄一点好脸色。也难怪呀,谁让你没权没势还没靠山呢。

四处碰壁的王昌龄郁闷不已,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某天王昌龄突然看到了一个招兵广告,不由眼前一亮,边塞从军也是一条出路呀。公元724年,王昌龄西出玉门关,在大唐帝国的西部边陲开始了军旅生涯。

身处辽阔苍凉的边塞,满眼都是迥异于内地的自然风光,加上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使得王昌龄的才情如涌泉般喷发,一篇篇大气磅礴、气势雄浑的边塞诗接连问世,惊艳了世人,开创了大唐边塞诗之先河。

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出塞》《从军行》,尤其是当边塞诗和他最拿手的七言绝句相结合的时候,寥寥数语,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等边塞河山的壮丽历历在目,千百年来,给读者带来了对大唐边关雄伟气势的无尽畅想,创造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岑参、高适、王之涣等边塞诗人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昌龄的影响,这也确立了他在大唐诗坛的地位。

可是,王昌龄的军旅生活没有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因为那时正值盛唐,周边国家老老实实,边疆安稳无战事。

很快王昌龄就复原回家了,未能在沙场建功立业,难免心情郁闷。但是,归途上留宿一家小客舍的时候,与店主人的一席谈话,拓宽了王昌龄的心胸。

这位店主人是一位退伍老兵,生逢乱世,战事频繁,战场上血流成河,自己也落下满身伤疤。归来后,亲人早已四处分散,连祖上的坟墓都已经破败不堪。面对此情此景,他禁不住仰天恸哭。

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店主人深深感恩,他慨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为国出力了,但是语重心长地规劝王昌龄把握盛世良机,一展抱负。

王昌龄感动而震动,写下了长诗《代扶风主人答》,并决定参加科考,争取做个好官,报效国家。

是厚积薄发吧?王昌龄30岁的时候,第1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成功上岸了。只是因为没有背景人脉,他只被授了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也就是大唐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

虽说是抄抄写写的管理员,王昌龄却因此而结识了不少璀璨明星,比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留下佳话无数。

生活很丰满,工作很骨感。王昌龄深感在这个位置上满腔才学难以施展,4年之后,王昌龄继续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次登顶,任博学宏辞,后来迁为河南汜水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

干了那么久,别人早就升迁了,自己还在副县的位置上徘徊,怨气开始在王昌龄的心里弥漫开来,工作也有所懈怠。

恰逢此时正直的张九龄被罢相,王昌龄看不过去,发了几句牢骚,立刻就被奸相李林甫抓住了小辫子,狠狠地扣上了“言事犯上”的大帽子,流放到岭南去了。

不过,这也成就了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三位大诗人在襄阳会面的佳话(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州治就在襄阳,孟浩然本是襄阳人,王昌龄南下岭南时经过襄阳),孟浩然还专门写了一首《送王昌龄之岭南》送给他。

幸运的是,中原到岭南,道阻且长,王昌龄气喘吁吁赶到岭南没几天,就遇到了天下大赦,得以北归。

同样幸运的还有李白,他被贬去夜郎,在去的途中就遇到了这样开心的事,不由仰头欢呼“千里江陵一日还。”

北归途中,王昌龄和李白相遇于岳阳,两个幸运人一经相遇,真是快乐无边。两人畅快喝了一顿酒,携手同游了洞庭湖,王昌龄还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赠予李白。

归途中再次路过襄阳的时候,王昌龄忍不住又去找了好友孟浩然,毕竟那时候交通不便,此一别,不知道何年才能把酒言欢再相逢。

孟浩然,性情中人,和王昌龄开怀畅饮,“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然而,乐极生悲,可以说,就是这顿酒要了孟浩然的命,也令王昌龄陷入深深自责之中。

原来,孟浩然后背长了毒疮,大夫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喝酒,忌腥鲜。可是,有朋自远方来,没有酒怎能尽兴?只是不久之后,孟浩然就旧疾复发,驾鹤西去了。孟浩然,重情重义的真朋友!

王昌龄恢复了江宁丞的职务,一呆就是8年,他自觉仕途无望,整日游山玩水钓鱼写诗,生活丰富,唯政绩惨淡。

虽说人和人是不能相比的,每个人有自己的苦衷,然而,此刻,我还是忍不住要小人一回了。我想到了苏东坡,那个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路上的苏东坡,无论怎样艰苦的环境之中,无论怎样悲苦的心境之下,他始终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把小日子也过得热气腾腾,还发明了诸多美食。“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不洒脱,难怪他能圈粉无数。

不过,一句俗语说得好——“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倘若我在王昌龄的位置上,我一定早就躺平摆烂了,哈哈,毕竟苏大学士千百年只一人!哪能强求人人都是苏东坡?

然而,命运对王昌龄未免太残酷。

上级考察到王昌龄懈怠政事,又把50多岁的他贬到了龙标(湖南怀化),远在扬州的李白心有不忍,写下情意深重的千古名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到达龙标之后,仿佛已经看到了人生的尽头,工作上依然没有什么成绩,诗歌创作却收获颇丰,比如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创作于此。

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王昌龄心忧故乡,冒着风险从龙标北归,却在路过毫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年仅五十九岁。

至于被杀的理由,史书也未有详细记载,只是在《唐才子传》中写有一句:“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一代大诗人莫名被害,很多人都义愤填膺,可是,乱世之中,伸张正义太难。

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王昌龄去世后的第2年,他的好友张镐率大军救援张巡,命令闾丘晓打头阵,闾丘晓故意拖延。张镐大怒,以贻误军机罪,要处死闾丘晓。

闾丘晓向张镐求饶:“我有八十岁老母要养活,希望留我一命。”

张镐一句话赌得闾丘哑口无言:“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遂下令处死,算是赢得了迟来的告慰吧。

然而,“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一代旷世奇才,竟然如此惨淡收场,终是令人唏嘘不已。

“人生不幸诗家幸”,好在王昌龄有璀璨的诗作留存人间,一代一代人经久不息的吟唱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王昌龄将在他的诗歌中永生。

✨赏析

先说标题。唐代的大诗人和我们现代人真的不同,我们的文章写标题的时候喜欢言简意赅,而他们似乎恨不得把诗歌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一应俱全。再如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看了题目我们就知道,原来是从终南山游览之后下来,拜访了斛斯山人,并且在那儿住宿喝酒了。孟浩然的《夜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王维的《送基毋潜落第还乡》、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莫不如此。

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客观来说,应该是各有千秋吧。也许,唐代大诗人们更温暖些——"都告诉你们吧,省得你们费脑筋去想。"而现代人更有趣些——"就不告诉你们,剧透了就没意思了,你们自己去看吧。"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变今古"吧,哈哈~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诗歌开篇就描绘出了一幅非常闲适的画面。诗人和堂弟躺在南书房里,枕着高高的枕头,也许还用一只手支起了头,两人一边闲话一边透过卷起了窗帘的窗户看出去,月亮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就像刚刚被大地吐了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悠闲的心境下才能写出这个"吐"字吧,一个"吐"字将悠闲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的王昌龄确实是悠闲的,这年他29岁,还没有考上进士踏上坎坷仕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这一句写得真是清幽雅致,还有一种动态美。月亮的清辉淡淡地撒在水面上、树木上,随着水面的晃动、树木的摇动,月光似乎也荡漾起来,映照在窗户上了。

看着这明静的月光,诗人情不自禁地感慨起来:“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时光渐渐流逝,月圆月缺几度轮回,清澈的月光照遍了古今大地,古今世事却已经变幻纷纭。我不由想到了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间已经换了天地,时光匆匆,人生太有限。

如此短暂的生命之中,我们不是更应该珍惜吗?何况“对月怀人”,原本就是古人所好,顺理成章地,诗人思念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并且想象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崔少府也一定在清江畔苦吟,思念自己,于是吟出:“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离骚》中,"香草"代表忠贞之士,"美人"则象征着品德美好的人或者君王。诗人在这里用“美人”来指代崔少府,也是对他品德的一种褒扬。

“越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典故,出自《史记》。战国时越人庄舄楚国做了大官,虽富贵不忘故国,病中吟唱越歌以寄乡思。后遂以“庄舄越吟庄舄思归、秦声、越吟”等表达不忘故国家园、爱国怀乡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对崔少府寄以“天涯共此时”的怀想,令人不禁想起“海上生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情意绵绵的句子。同时,采用传统的“引类譬喻”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远远传播,较之“共此时”,“共婵娟”更胜一筹,因为赞美了崔少府的品格呀。

纵观整首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典雅淳朴,用墨淡而情怀高远,真是一首绝妙好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唐诗三百首》19|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st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