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与移动——中意两个服务设计工作坊》
Collaborativity and Mobility: Two Service Design Workshops in China and Italy
原文地址: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FileName=ZSHI201009025&DbName=CJFD2010&DbCode=CJFQ&pr=
原作:巩淼森 沈洁 张宪
文/汤宏伟(无锡 2017/10)
社会创新被杨氏基金定义为“创新活动与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并主要由社会性组织进行发展和传播,而这些组织的首要目的是社会性的”。社会创新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对解决问题的直接参与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些角色包括最终用户,社会企业家和工作者,地方性机构和公民社会组织等。通过基层社会创新运动,可以有效培育公民社会及其组织,培养公民意识,转化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提高个体的能动性。
【原因】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主流思潮,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并未能扭转相关问题持续恶化的发展方向,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和矿物资源紧张等。在目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中,设计的角色是“问题的一部分”胜于“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此,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策略和思路,需要本质的创新和变化才能扭转趋势
【幸福观定义】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今天老百姓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根源于“基于商品消费的幸福观”,主要体现在把幸福的指标与对商品的拥有和消费力作正比关联。尽管凯恩斯(JohnMaynard Keynes)的消费理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质疑和批评,但它依然在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
【影响/原因】这种基于消费的幸福观无法实现与所推广的“民主、自由”相对应的世界繁荣与自由。恰恰相反,美国社会体系和生活方式的维护,只有在世界其他地区不发展或者不健康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美国占世界仅5% 的人口消耗全球约四分之一能源,此类非公平贸易下的既得利益和繁荣是在牺牲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须摆脱消费主义的影响,倡导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基于文脉的幸福观,以人为本,综合协调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在联合国马拉喀什进程(MarrakeshProcess)“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社区” 项目中,一组中国创造性社区的现象被收集起来,并做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洲发现的那些创造性社区多数可以在中国发现,诸如社区支持农业、拼车、团购、共同居住、老年互助服务、邻里互助、时间银行、自行车公交等。进一步研究指出,尽管有地域和文化差异,中国的这些草根社会创新同样可以视为中国式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自发探索。因此推动它们是走向中国可持续社会的扎实一步。然而同样的服务概念,两边的案例之间存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地域差异。因此对社会创新的设计干预必须考虑当地的背景情况。
【案例分析】在社会创新研究上,对基层社会创新的研究更能体现可持续生活方式和幸福观,它们包括慢餐文化、协作型服务、 共同居住、共同购买、社区支持农业和分散型生产消费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创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胜于技术性的变化;(2)虽然初始动机多种多样,但普遍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并直接和间接地改善人际关系、信任和社会环境,增强社会团结和社会资本;(3)组织和行动方式是自下而上胜于自上而下,培养参与意识、公民意识和积极的幸福观。因此这些基层社会创新案例所体现的本质性创新和变化模式可以成为建设可持续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步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