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典型的交易错误中

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典型的交易错误中

作者: 韬声依旧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22:30 被阅读0次
    行为金融学讲义 - 图片来自得到App

    今天的越写悦快乐系列文章为大家带来《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的第四章典型的交易错误,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决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投资行为。

    作者介绍

    陆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她的行为金融学课程在金融投资圈备受关注,硕博课程一座难求。

    典型的交易错误

    章节概览 - 图片来自简书App

    过度交易理论:为什么来回倒腾不如不动

    除了分散化不足和简单分散化,频繁交易也是导致收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即使选对了投资对象,不当的交易频率仍然会导致投资受损。

    过度交易理论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金融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多,机构投资者亏损少。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直觉,但很少有人提供确切的证据,也不太清楚个人投资者容易亏损的主要原因。

    直到2000年,这个谜团才首次解开。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布拉德·巴伯(Brad Barber)和泰伦斯·欧迪恩(Terrance Odean)取得了美国某大型券商35 000名个人投资者的交易数据。他们发现,如果考虑交易成本,个人投资者的收益远低于大盘收益。

    两位学者按月换手率(turnover)排序,将投资者分为5组,发现无论换手率如何,投资者的总收益都差不多。换手率也叫周转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是交易量占股票流通数量的比重。股票换手会增加交易成本,所以换手率越高的组,投资者的净收益越低(净收益=总收益—交易成本)。他们还把这个研究结果36发表在了《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上。

    这个统计结果揭示的是,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频繁。不少人自认为对某些股票很熟悉,于是反复做同一只股票,买进后卖出、卖出后再买进,如此反复。巴伯和欧迪恩的研究证明,无论投资者怎样频繁交易,其结果与买入并持有的总收益差不多,但频繁交易会增加成本,所以来回倒腾不如不动。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频繁交易都是个人投资者普遍的交易特征。在中国市场,个人投资者的比例高达8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不足10%,因此频繁交易的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这就导致整个市场的交易量特别大,换手率非常高,投资者的亏损也十分严重。

    相对于理性的交易频率,投资者交易过度了,这就是过度交易理论。如果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那他们会怎么做呢?

    理性投资者会按照基本价值投资。基本价值的变化很小,因此理性投资者的交易应当不会很频繁。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那么即使有人愿意卖,其他人应该也不会愿意买。

    而事实上,在世界的大多数交易所里,交易的频繁程度远高于理性原则所应达到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是如此,其中个人投资者的交易更频繁。

    行为金融学对过度交易的解释是: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可以进行交易了;而实际上,这些信息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交易会更频繁,但由于存在交易成本,这样做会使收益更差。

    过度交易的原因 - 过度

    投资者为什么总是忍不住过度交易?

    这种行为主要缘于第二章“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中提过的一种认知偏差—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人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容易冲动地买入或卖出,造成交易频率过高。

    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因为过度自信而频繁交易呢?

    研究发现,性别是一个很明显的因素。2001年,过度交易理论的提出者巴伯和欧迪恩在经济学顶尖期刊《经济学季刊》(The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上发表过一篇研究性别、过度自信与股票投资的著名文章。37这篇文章的主标题就叫“Boys will beboys”( 男人终究是男人),意思是男性比女性更调皮、好动,更容易过度自信,因此他们的交易频率更高。从数据上看,男性的股票交易频率高出女性45%。过度交易使得男性每年减少2.65%的净收益,女性减少1.72%的净收益。

    研究者进一步细分样本后发现,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交易更频繁,也亏得更多。单身男性的换手率高出单身女性67%,这使得他们的收益比单身女性少1.44%。

    指出女性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非理性交易行为少于男性的研究不止这项。2014年8月4日,《华尔街日报》也报道了有些基金专门投资有女性领导者的公司。这些基金认为,有女性领导者的公司,其业绩往往优于那些缺少女性领导者的公司。比如,巴克莱银行推出的“女性领导者全收益指数基金”就是其中一只,它只投资于有女性CEO(首席执行官)或女性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比例至少为25%的美国公司。

    投资于由女性管理的金融企业好处更多。2013年年初,罗斯坦·卡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指出: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67只由女性管理的对冲基金所构成的指数,其收益率为8.95%,远超由所有对冲基金构成的指数的收益率—2.69%。该报告的最后一句话写道:女性领导的公司和对冲基金,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她们的竞争对手。

    2013年,《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也发表过一篇被引用多次的文章,这篇文章揭示了女性高管的投融资决策与男性高管不同:男性比女性更加自信,男性由于过度自信会发起更多收购、更多借债。这是导致由男性CEO管理的公司的业绩比女性差的主要原因。

    除了性别因素,还有哪些群体更容易过度交易呢?理性程度弱的人比理性程度强的人过度交易更严重。一般认为,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的理性程度弱,过度交易也更严重。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投资者结构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则由过度交易导致的交易量或者换手率就会特别高。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

    那怎样才能避免过度交易呢?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影响交易频率的因素。

    2002年,巴伯和欧迪恩通过研究发现,交易方式会影响交易频率,更方便的交易方式会使交易更频繁,例如网上交易、程序化交易等。如今,很多人习惯了用手机App(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股票操作,交易频率也因此大大增加。由于网络提速、设施及功能的完善便利了交易,因此我们需要控制不自主的交易频率的增加。

    美国金融学年会主席路易吉·津加莱斯(Luigi Zingales)还曾指出,41朋友圈子也会影响交易频率,人的投资会受环境影响:周围的人交易频率增加,你的交易频率也可能会随之增加。

    2015年,金融学国际顶尖期刊《金融学期刊》有项研究42提出了“邻居效应”—连基金经理这种理性程度很高的人,其行为也会受到住得近的同行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朋友圈交流可能会大大增加交易频率,而独处和静思是降低交易频率的有效方式。

    此外,过度自信理论还揭示,经验越丰富的人过度自信越严重。所以,越是觉得自己经验丰富的人,越需要注意过度交易的可能性

    卖出行为偏差 - 卖出赢利的还是亏损

    在买卖环节,投资者也存在行为偏差。相对于从无限的可选项中买入,卖出相对容易一些。接下来,我先介绍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偏差。

    普遍存在的处置效应

    假设某人手中有一只赢利的股票和一只亏损的股票,他急需用钱,必须变现一只股票,应该选哪一只呢?大多数人会变现赢利的那一只。

    1998年,行为金融学家泰伦斯·欧迪恩分析了美国一家大型券商1万个投资者的账户数据,测算了投资者实现浮盈的比例和实现浮亏的比例,通过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新鲜,有个概念叫“处置效应”,指的就是投资者不愿以低于购买成本的价格出售资产的现象,也就是说,投资者倾向于“售赢持亏”。这是行为经济学家赫舍·谢弗里(Hersh Shefrin)和他的合作者梅尔·斯塔曼(Meir Statman)在1985年提出的。

    售赢持亏的做法错了吗

    很多人可能会问,售赢持亏的做法难道不对吗?毕竟现在亏损的股票,未来还有可能上涨。

    我们可以通过交易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检验这个投资决定是否正确。回到上面的测算,泰伦斯·欧迪恩发现:在投资者们交易之后的84个交易日,也就是4个交易月后,被卖出的赢利的股票仍然在赢利,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仍然在亏损;在交易之后的252个交易日,也就是1个交易年后,卖出的赢利的股票仍然在赢利,留在手中本来亏损的股票还是在亏损;在交易之后的504个交易日,也就是2个交易年后,被卖出的赢利的股票和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都赢利了,但依然是被卖出的赢利的股票赚钱更多。

    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们都卖错了。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不愿意出售亏损股票的现象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人们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赢利时厌恶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处置效应在投资实践中的表现

    处置效应在投资实践中十分常见。我在2007年写过一篇文章45,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经济研究》上,研究了投资者在赎回基金时的一个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处置效应在基金市场上的体现。

    我们知道,在公募基金中,投资者把钱投给基金,基金管理者用这些钱去投资,收益全归投资者,基金管理者按基金规模向投资者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理论上,管理者把基金业绩做得越高越好,因为业绩越高,理性投资者应该越愿意投资这只基金,基金规模就会变大,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多管理费;反之,如果基金业绩不好,理性投资者就会撤资,从而导致基金规模变小,管理者收取的管理费也会变少。总之,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现金流应该构成一个正反馈过程。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在基金公司工作的时候,常常听基金经理抱怨:现在业务很难做,做得好吧,投资者就会撤资,真不知道净值要做到多少才好。

    基金经理的话促使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做了这个研究。经过大样本检验,我发现:在基金业绩提高,也就是投资者处于赢利状态时,投资者不仅没有如理性理论预期的那样追加资金,反而赎回了;而在业绩差时,却没有赎回。

    实际上,基金的“赎回异象”就是由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在赢利区域,投资者厌恶风险,希望“落袋为安”,所以会赎回基金;而在损失区域,投资者喜好风险,反而不会赎回基金。

    这样一来,基金业绩做得越好,投资者反而越会撤资。这对基金行业非常不利,会导致基金管理者不一定会专注于投资。基金管理者在了解了投资者的这种非理性心理后,就会去迎合这种心理。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基金管理者没有将全部心思放在提高业绩、帮用户赚钱上,却对那些能提升基金规模的事情乐此不疲。

    2014年,我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46就揭示了这种现象—基金拆分。举例来说,当一只基金净值很高时,比如到了4元,基金管理者就会将1份基金拆成4份,变为1元1份。理论上,这种行为没有改变基金的价值,不会影响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但实际上,投资者受到低股价幻觉的影响,会大量申购这种拆分后变得“便宜”的基金。对投资者来说,基金规模有效扩大比实际提升业绩更有吸引力。关于低股价幻觉,在第一章“人是不是真的有智慧战胜市场”中股票高送转的案例中详细介绍过。

    上面提到的这些内容,即便是有丰富基金投资经验的人也未必能意识到。总之,无论是金融工作者还是一般投资者,了解了基金赎回异象后,以后遇到类似现象就能触类旁通、冷静分析。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

    在卖出环节,投资者具体应该怎么做?

    首先,你应该了解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处置效应本质上是由决策参考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参考点,人们会不自觉地在赢利和亏损的感知区域进行决策。而人们在赢利和亏损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这就会导致“售赢持亏”的卖出决策。

    你现在已经知道售赢持亏是不对的。那下次卖出时,你会选择出售亏损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错了。

    实际上,出售赢利和出售亏损都不对。投资应该“向前看”,不能“向回看”。理性人的出售行为不会向回看,出售行为应该与成本参考点及相应的赢利或亏损无关,而是应该向未来看,选择那个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其次,你应该学会举一反三。在金融市场上,类似基金拆分这种利用了投资者心理偏差的现象有很多,比如基金的大比例分红,通过分红降低基金净值。因为基金管理者清楚地知道投资者有售赢持亏的心理,所以,他们并不一定会以投资者的利益为重去做高业绩,而是利用这些心理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可能不利的决策。所以,面对市场上看起来充满诱惑力的金融产品,你可以用我介绍过的各种心理偏差仔细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个人总结及收获

    过度自信成为过度交易的一个原因。过度自信的人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容易冲动地买入或卖出,造成交易频率过高。人们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赢利时厌恶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战胜这个市场,我们要敬畏市场,敬畏这个由人组成的交易市场,通过交易来获利,但是频繁的交易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失去对市场的基本判断,失去对人性的把握,失去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财富,我们不能时刻保持理智,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理智地看待这个市场,让我们一起战胜人性的弱点,共享时间的红利,构建属于自己的财富知识体系。若是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典型的交易错误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xb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