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说中国人之孔子

简说中国人之孔子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22-10-06 20:37 被阅读0次

    孔子是谁?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至鲁国访孔庙,归来后写道:“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在后代被称为“素王”,就是没有王位的王,他又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曾经被封为文宣王。南宋的朱熹说得特别狠,他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到任何一家比较大的孔庙都会看到两块牌匾,很可能还是乾隆或者是雍正皇帝写的,一块叫“德配天地”,一块叫“道贯古今”,就是说孔子的品德可以与天地相当。

    可是,孔子一生都没有成功过,“累累如丧家之犬”,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孔子在鲁国不受重用,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接受儒家学说的诸侯,也没有一次成功。孔子自己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哪个君主都不采用我的学说,我还是乘船出海移民吧。

    孔子生前不怎么成功,但孔子又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全球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人,孔子的思想改变了中国人。

    孔子生于春秋,春秋是一个过渡阶段,前面是西周的宗族制度,特别稳定,秩序严整,后面是战国的强者为王,谁拳头大谁就有地位,根本不在乎周天子的权威。

    孔子处在这么一个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都在走向解体的混乱年代。虽然孔子本人是商朝人的后代,但他特别羡慕西周的稳定和有序,他赞美西周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我追求的目标就是让社会回到周朝的秩序。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主要有君主的规范,臣子要安守臣子的本分,父亲要有父亲的姿态,儿子要有儿子的礼节。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每个人要安于本分,整个社会才能有序地发展,对外用礼,对内用仁,目标就是要追求秩序的重建。

    孔子学说最中心的思想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 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我要发展、提高自己,同时我又要让周围的人都能够得到提高和发展,如果是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就不能够要求别人去做。

    儒家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从自己的个人修养开始做起,然后是对家庭的管理,对国家的治理,最后是平定天下,修身是内圣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之道。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最强调“礼”,这个外在的礼仪规范可以被君主利用,来治理天下。孔子的大弟子颜回曾经解释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也就是说要严格地遵循规范,这种规范就是西周传下来的一整套的礼仪。比如说孔子有一位学生叫子路,子路在打仗的时候,系帽子的带子被敌人打断了。但是孔子教育过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一个君子就算死了也要戴好帽子,因为帽子是一种礼仪的表现。于是子路就放下刀剑,用手去系帽子上的带子,结果就被敌人砍死了。像子路这样是比较极端的守礼例子,但在儒家看来,礼仪代表着规范,它可以塑造人的内心。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举一动都按照规范来,他就会变成了一个古板而顺从的主流人士。这正是儒家的希望。     

    按照儒家的“仁”和“礼”,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中国人?

    首先,这个人有坚定的价值观,比如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在成长过程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且这个人很有责任心,使命感。他不仅仅为了自己一个人提高修养,他的目标是通过修身来齐家,再治国,最后平天下。这样的人不会隐居山林,他会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就像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其次,这个人非常遵守秩序。他不会有造反的心思,也不会违反父母与家族的期望。不管是君王希望他为国效力,还是宗族希望他传宗接代,他都心甘情愿、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在儒家的价值体系里,最高一级是品德,其次才是事业,再次才是思想,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内心发奋图强,外在又安分过己,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非常符合大一统王朝的安定愿望与发展要求,当然也是君王喜欢的臣民的样子。

    君王开始推崇儒家学说。从西汉以后,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也有过很多演变,但整个社会名义上最尊崇的,还是儒家的风范:关心社会,承担责任,遵守规矩,完善自我。所以说,中国人选择了孔子,让儒家变成了中国人气质中的最强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说中国人之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zm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