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过年舞龙,他们过年舞鱼,海南岛的那些奇风异俗

我们过年舞龙,他们过年舞鱼,海南岛的那些奇风异俗

作者: 黑白的触动 | 来源:发表于2020-04-12 09:31 被阅读0次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

濒临南海的北海,为什么叫“北海”?

前言

提到海南,你能想到什么?

三亚、博鳌论坛、天涯海角、红色娘子军?

亦或是,沙滩、海浪、比基尼?

(三亚蜈支洲岛沙滩)

作为我国最南端的岛屿省份,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在温润的热带季风吹佛下,这里全年无冬,就像一首歌上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

这样的海南,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尤其是大陆地区进入寒冬的时候,三亚依旧明媚温暖,南海的阳光沙滩,碧海蓝天,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魅力。

然而,今天的文章,我们不聊南海的魅力,却要聊聊海南的历史和人文,这座被朱元璋称为“南溟奇甸”的南海岛屿,蕴藏着你想象不到的丰富和浪漫。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再去海南的时候,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感触。

(海南省博物馆中表现疍民生活的画作)

南溟奇甸

【方外封疆】

“溟”是海的意思,“南溟”就是南边的大海;“甸”是郊外的意思,“奇甸”就是奇特的远地。

海南因地处偏远,且与大陆隔海(琼州海峡),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化外之地,直到明朝时,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海南才受到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在《劳海南卫指挥敕》中写道:“南溟之大,中有奇甸数千里,地居炎方,多热少寒。”

朱元璋所说的“奇甸”特指海南北部的琼州(今海口),后来明朝大学问家丘濬作《南溟奇甸赋》,将朱元璋的一句感叹扩展为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

丘濬是海南琼山人(今海口东南部),在《南溟奇甸赋》中,他满怀激情地讴歌了故乡的山川名胜、风物人情,描写滔滔汩汩,用词博大昌明:“......邈舆图之垂尽,绵地脉以潜通。山别起而为昆仑,水毕归以为溟渤。气以直达而专,势以不分而足。万山绵延,兹其独也;百川弥茫,兹其谷也......”

这片赋因文采绝伦而流传后世,也让“南溟奇甸”作为海南的代称为世所瞩。

明朝对海南的经略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让海南盛极一时,但其实中原王朝和海南的羁绊早至秦汉就已经开始了,而之前的春秋战国甚至更早,这里生活着百越的骆越,文明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了许久......

下面我们就从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进一步了解南溟奇甸的历史脉络。

一亿年前,海南岛与大陆相连,那时地壳运动频繁,形成了高耸的五指山、黎母岭等山地;6500万年前,陆地下沉,海水涌入,古琼州海峡初显端倪,此时火山经常爆发,琼北地区形成了奇特的火山岩地貌;约300到200万年前,全球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气候冷暖交替,海平面山下浮动,琼州海峡路桥时显时隐,海南岛与大陆时连时断。

60至40万年前,来自大陆的巨猿、熊猫、剑齿象等20种哺乳动物通过海峡路桥来到海南岛,约1万年前,三亚落笔洞人出现,这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唯一化石人种,属于晚期智人。

(落笔洞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型:落笔洞人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其命名是因为落笔洞遗址洞顶中央有两根钟乳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

(出土于落笔洞遗址的亚洲象臼齿,距今约1万年)

(新石器时代的双肩石斧)

时光荏苒,中原文明诞生之时,海南岛上也有了文明的火种,先秦时代的百越文化分布于自交趾至会稽的南方地区,其中的骆越族就居于海南岛,他们有着凿齿、断发纹身的习俗,喜欢以珠贝作为装饰,善操舟楫。

(战国时期的青铜绹纹环形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区开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岛为象郡外徼(边界)。秦末汉初,海南属南越国。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率汉军平定南越,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二郡,从此海南正式列入汉朝版图。

(汉朝的朱庐执刲:银质汉代官印,汉元帝初元三年(46年)罢珠崖郡置朱庐县,属于合浦郡,此印是西汉朱庐县的官印)

(汉代的铜鼓)

唐宋时大量移民逐渐进入海南岛,加快了土地开发,岛内初步形成了通往各州县的道路,促进了土著黎族的封建化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此时南海航线上的对外贸易活动日趋频繁,中央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经营管辖不断增强。海上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各种信仰交汇,呈现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盛景。

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流之振州(今三亚),被迫停留,在当地兴建了大云寺,弘扬佛法,为海南岛带来了繁盛的佛教文化。

(美榔双塔模型:美榔双塔现存于澄迈县境内,是宋末元初由当地乡民捐钱修建的石塔,所用材料是当地特有的火山玄武岩,反映了当时海南浓郁的佛教氛围)

海南的道教也兴起于唐代,唐时,琼山县城修建了海南最早的道堂。宋代,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儋耳山被点化,扩大了道教在海南的影响,当时全岛城镇村落大都建有道观,道教文化甚至渗透到了黎族聚居的中部山区。

(白玉蟾草书《足轩铭卷》:表现了道家乐天知命的思想)

(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徒墓珊瑚石碑)

(宋代的青白釉魂瓶)

(宋代的罗汉面像砖)

明朝时朝廷在海南设立琼州府,便于中央政权对海南岛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大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促进了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文化教育也随之兴盛。

(明代的各种陶俑)

(明代的褐釉波纹六耳瓮)

明代海南岛上的黎民因官府暴政而反抗,统治者为了镇压,从岛外调集广西苗民弩手防守,明末,苗兵后裔留住海南,与黎人杂居。

(苗族的木弩)

清朝时,朝廷进一步加强对海南岛的管辖,建设海防;清末琼人下南洋,在异地艰苦创业,奋发进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清代的木雕彩绘龙头)

(清代的青黄釉香炉、青釉杯、齿状支垫和瓷权)

历史就梳理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看海南千姿百态的风俗。

【仙凡之间】

《南溟奇甸赋》中有这样的句子:“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间,类乎岛彝而不彝者,有如仙境而非仙。”说明海南聚居的民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海南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融合了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他们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于3000年前陆续迁至海南岛;汉族于西汉时开始迁徙至此;回族多是宋元时期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迁来;苗族在明代时作为士兵或被生活所迫从广西进岛而落籍海南。

黎族质朴,苗族深沉,回族精明,汉族实干,各具特色,加上火山文化、南洋骑楼、黎族织锦、苗族纹绣......纵观琼岛,有厚重,有豁达,有奇特,有平实,真的是“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间”。

(琼北地区的汉族文化:石狮、石龟、砚台等)

琼北是海南岛开发较早的地方,汉代珠崖、儋耳两郡均设于此。汉代以前有黎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后来陆续有汉人从内地迁入,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语言和不同的民俗文化。

(琼西北的火山民居)

琼西北地区分布着距今3万年至100万年前的岩浆残留物,形成了亮丽的火山景观,当地的居民用火山石制成石门、石凳、石屋、石井等建筑和生活劳动用具,火山石已成为一种生命元素,深深植根在古村的肌体中。

(琼西北人民的日常用具:藤筐、提篮、木枕、木敲棒)

(琼西北临高人的烤乳猪:以皮脆、肉细、骨酥、味香闻名)

(琼东的闽粤传统民居)

琼东地区受到闽粤文化的影响,主要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主,还有衍生的华侨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

(印尼华侨舞)

(石狗信仰:海南的很多地方在村口、巷口都立着石狗,狗被作为守护神、吉祥物加以敬奉)

琼中南分布着黎族,黎族因居住、服饰、纹身的差异有分为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方言。

(哈方言妇女服饰)

(杞方言妇女服饰)

(润方言妇女服饰)

(赛方言妇女服饰)

(美孚方言妇女服饰)

黎族依山(五指山)傍水而居,以稻作为业,擅长歌舞,民风淳朴。

(黎族妇女收割场景)

(黎族青年捕鱼场景)

(黎族民居)

(黎族的生活用具:渡水葫芦和独木铲)

(黎族龙被:史书上叫“崖州被”,是黎族织锦中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文化品位最足的织锦工艺品,在民间为祭祀和丧葬所用,也是自西汉以来黎族向历代封建王朝进贡的珍品之一)

(黎族的占卜用具:黎族村寨的村口或大榕树下常可见到一间小石屋,屋中摆着一个象征土地神的天然石头,没有香炉也没有神位;黎族人占卜时用一根绳子拴住一块圆石,悬于一根竹竿或筷子上,看石块摆动方向定吉凶)

海南的回族起初分散在全岛各地,后由于同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逐渐融为一体,如今主要集中在三亚凤凰镇的回新村和回辉村。尽管深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形成了区别于内地回族的不同风俗。

(回民住宅:保留有伊斯兰风格,正门墙上镌刻着阿拉伯文的“平安”)

(伊斯兰教经卷)

(回民的新娘头饰)

海南另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是疍家人的文化,疍民即水上居民,他们长年累月漂浮在海上,以舟为宅,以渔为业,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疍民的作息大都在船上,甲板上还有纺织工具)

(短暂上岸也只是补充点物资)

在“北海”一文中提到过广西也有疍民,他们捕鱼采珠,地位低下,被禁止在陆上居住,直到清朝时才得赦宥,很多疍民便开始了陆地上的生活。

不论何种民族生活在这里,四面环海的地理条件都让岛民们参与、浸润于海洋文明,这里发了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更是再现了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航海文明。

下面我们就从华光礁I号发掘的文物开始,感受一下南溟泛舸的风采。

【南溟泛舸】

南海舟船往来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南海沿海居民就已经乘着独木舟航行海上穿越南海诸岛,开始了远洋通商和渔业生产。

历史上,海南岛西部的北部湾渔民从事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煮海晒盐等生产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渔家生活写照;海南岛东部的远洋渔民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礁并予以命名,世代在此捕鱼为生,是开发南海的重要见证。

(渔民织网)

(渔民晒盐)

帆影绰绰,航路归处,从原始先民的独木舟到唐宋元明的远洋巨帆,一条起于东南沿海,通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贸易航路逐渐形成,这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海域是古代海上丝路最重要的航段,1996年在华光礁发现了沉船遗址,经鉴定是南宋中期的贸易商船,从中发掘的丰富遗物再现了东方航路上繁盛的贸易历史。

(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中的华光礁)

(华光礁I号的发掘过程: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以陶瓷为主,数百年的海水浸泡和生物侵蚀,瓷器大部分被贝壳、海泥等包裹,为瓷器修复带来了难度)

(华光礁I号沉船复原模型:此为福船,即福建沿海建造的木帆船,与广东造的广船、浙江造的浙船邴成伟宋元时期三大海船;福船的特点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破浪而行,善走深海远洋;另外此船下部设有水密隔舱,一个舱进水不影响其他船舱,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有这种结构)

(部分已修复的文物)

从这些文物中印证了中国的制瓷业在宋代达到高峰,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需求。华光礁I号沉船中以青白瓷居多,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粉盒、执壶、军持等,大部分来源于闽南德华、南安、晋江等民窑,有少量是景德镇白瓷。东南亚地区在陶瓷传入后,逐步改变了“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

(南宋的青白釉划花卉纹菱口盘)

(元朝的青釉双耳小罐)

(西沙北礁出水的钱币)

(西沙群岛海域出土的石雕)

与海洋打交道,不论是近海渔业还是远洋航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常常与危险为伴,所以海南岛的沿海居民大都有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与大海的博弈中,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文化,比如内地过节会舞龙,海南岛上的居民过节舞的是鲤鱼灯:

海南岛上的潭门渔民自古就有拜公祭海的民俗,每年出海时,渔民们都会准备祭祀用品去兄弟庙中祈求平安,祭祀仪式叫作“108兄弟公”,舞鲤鱼灯是祭祀仪式的传统习俗,此外,“鲤鱼灯闹春”也是潭门渔民庆祝春节的热闹活动。

(文教村兄弟庙:兄弟庙是遍布南海的建筑,渔民出海往往会发生以命相搏才的危险,兄弟庙是渔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庙中供奉着“兄弟公”,渔民们祈祷兄弟公能保佑平安,也在庙中祭祀未能归来的遇难兄弟)

(更路簿:潭门镇的渔民最早开发经营南海,《更路簿》是他们留下的宝贵航线图)

“方外封疆”、“仙凡之间”和“南溟泛舸”为我们展示了海南的历史风云、民族风情和海洋风采,接下来将要观赏的是海南的手工艺品,其中包括著名的黄花梨和沉香。

琼工坊

原始热带雨林覆盖下的海南岛,佳木遍布,心灵手巧的海南人用木、椰、贝、竹等材料,或雕刻,或编织,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工艺品,美轮美奂,赏心悦目。

在众多佳木中,黄花梨得天独厚,木质坚韧,有温润、内敛、沉静的秉性,加上色泽典雅,纹饰华美,气味沁人,被誉为“木中皇后”,成为了制作家具的首选木材。琼州人就地取材,用于建造房屋、制作农牧工具和器皿等,形成了最具海南特色的琼作花梨。

(黄花梨标本)

(黄花梨家具:海南制作的黄花梨家具风格拙朴、庄重,造型典雅,在古代受到文人士大夫和皇室贵族的青睐)

(黄花梨牛轭)

除了黄花梨,海南的另一名特产是沉香。海南历史上就以贸香闻名海内外,从宋朝开始,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销往内地,苏轼谪居海南时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说明当时海南居民多以沉香贸易换区生活所需。历史上,沉香也因“香品高雅,十分难得”被作为贡品。

(沉香标本)

(明朝的掐丝珐琅花卉纹双耳三足香炉)

(明朝的铜鎏金寿星骑鹿大香薰)

再来看看其他的海南手工艺品:

(真武大帝神像木雕)

(甜甜蜜蜜贝雕)

(黎族乐器双管哔哒)

(椰雕:双仙供寿图盒)

结语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

“天涯海角”的海南不止有碧绿的海和蔚蓝的天,从鉴真东渡到海上丝路,从花梨沉香到歌舞民族,从采珠疍家到远航潭民,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诞生了精彩的故事......

相关文章

  • 我们过年舞龙,他们过年舞鱼,海南岛的那些奇风异俗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 濒临南海的北海,为什么叫“北海”?...

  • 年味之龙送福

    龙在九天,动作如舞。舞龙送福是过年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俗称玩龙灯的舞龙习俗,承继殷周“祭天”。 舞龙前,先送帖,贴...

  • 放鞭炮(己刊今日作家)

    新年到, 舞龙灯, 放鞭炮, 快乐的新年真热闹…… 过年了……过年了…… 说起儿时过年,我可能与许多孩子不一样,压...

  • 民俗过年舞龙舞狮

    兴奋的一天!恐龙园热闹至极,有台湾美食节,有电影首映,有民俗过年节目等等。魔术棒、小丑气球、带灯的气球、商店里琳琅...

  • 过年鱼

    看到餐桌上年三十做的一盘鱼,至今还一点儿也没吃,完好无损地摆在桌上,我不禁想到了小时候…… 小时候,过年时,家里分...

  • 我们需要春节

    每个人都期盼着过年,那些被逼婚催债的,他们也是人,他们其实也喜欢过年的。 真要说过年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好像也没有:...

  • 厝边素高托班早教第18周今日学习内容

    星期三上午: 活动一:安全教育 活动二:手工制作活动《舞龙》 1.了解舞龙舞狮是我们中国过年传统节目,喜爱中国传统...

  • 普遍撒网,重点捞鱼

    过年记忆篇: 过年怎么少得了鱼,鱼,年年有余。 小时候过年分鱼人是很精彩的画面,在乡下没有人到街上买鱼吃的,吃鱼不...

  • 买鱼过年

    每逢过年,都要给家里的鱼缸添些新成员。 在很小时候就喜欢养鱼。那个时候最喜欢养的鱼是金鱼,因为金鱼们身后都拖着一条...

  • 分享‖舞龙的由来

    出自《中国民俗故事》 作者:聂杨 舞龙是一种很古老的民俗活动,在过年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有舞龙的习俗,人们希望通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过年舞龙,他们过年舞鱼,海南岛的那些奇风异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zt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