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条的身材大概是天下所有女人的梦想,恰恰,生娃及生娃后的带娃,总是搞得妈妈们七手八脚,想想锻炼都好像是梦中的事情,一睁眼就是娃的叫唤和处处狼藉的屋子,经常是睡眼惺忪的好不容易画好眉毛,娃或娃们就理所当然地搞出点小意外,眼看打卡迟到,职场妈妈欲哭无泪,恨不能秒变孙悟空。
我家邻居小夫妻,没有老人帮衬,带两个儿子,爸爸近年离职在家,妈妈仍全职,但妈妈的角色和孩子的依恋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妈妈也是白班晚班不得歇。总记得每次聊天,那位妈妈的疲累、还有对自己发胖的身材的郁闷、无休无止地抱怨,都能把我的心情也染灰,所以常常就躲着走。可是最近,我无意中在小区广场舞大妈队伍里,看见了一个似曾相似的身影,这不是那一对儿兄弟的妈么?不过,好像瘦了?!她家孩子呢?环顾四周一圈,还真被我看到了,在离她不远处,和一群小豆子围着一堆玩具在high。看那位妈妈,神清气爽,身形也恢复了,我不仅好奇起来,半年多没见而已啊,发生了什么?
等她跳完舞,我主动去聊起来,取了这位妈妈关于健身和溜娃的经:首先、接受现实目标——精力和身材成为妈妈的焦虑点,优先级第一,大概很多人生活的目标都会很多,但是每个阶段肯定会需求不同,没有多多益善,加法之后只能做减法;第二、项目管理思路的借鉴,涉及人是妈妈和2-5岁的孩子,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这期间是孩子的运动发育高峰,同伴交往又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就把溜娃的目标界定在这里了;第三、目标的可操作性,每天往返于近2小时的通勤时间,她没时间和场地去健身,所以只要能动起来就是行动的第一步,她留意到广场上有一群极有毅力的大妈每天傍晚跳舞,于是决定,就加入其中,反正既不需要会费、也不要打卡,混也行;第四、试错再试错,刚开始她带孩子出来,引导孩子跟着节奏蹦、随意蹦,孩子很兴奋,她也能如愿以偿一会,不过小孩子是不易坚持的,但是孩子的笑声却吸引了其他孩子凑过来,于是她下次就带一袋子玩具,孩子不想蹦了就在旁边玩玩具,其他小朋友凑得也多起来,索性这位妈妈就开始约着孩子的小伙伴一起,经过一个夏天的磨合,母子基本已经都找到锻炼和玩耍的同伴和模式;第五、不是只有阳春白雪才可以熏陶出艺术细胞,广场舞一样可以活动筋骨、去脂减肥,实践证明有效,方法论这个东西,不存唯一、只要结果可以接受,就验证成功。
这位普通娃妈的例子背后,是其他娃妈、也是很多普通的我们、你们、他们,想做的事情很多、看似像风干了的海绵一样的时间,好像挤都没得挤,还有埋在心底的无数个亮闪闪的flag,这些flag就像是狞笑的怪物,在远方等着你去打,又有多少人停留在了何时去打?怎么开始去打的阶段呢?我曾经把换工作这件事作为目标好几年,但一直没有行动、不去面、不去投简历,然并卵,所以至今未果。小区妈妈的这个实例虽然看似很小,但很现实,其中蕴含着一些看似人人都懂,但并非都能做到的道理。于是,翻出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的经典论点,类比起来,竟然丝丝入扣:
1、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俗称的根源。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这句话中的点在于现状,是怎么做的基点,就像健身妈妈,动起来是现状,广场舞虽然不如私教高大上,但这是最近的现实。
2、完美永不存在。担心做不好,总是以做什么都要做好来要求自己,不允许一点纰漏和不够的存在,看似追求优秀的动力,其实往往是“不能一下子做好”,即追求速成,成为阻碍行动的桎梏。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健身妈妈在健身带娃的过程中,时时有惊喜,是因为事情做好的可能性不够,只能边试边看,这就是臣服于现实的实例,很多事情不得不做时,倒反而有意外收获,所以给想做的事情找些外在压力也是推动行动的有效策略,比如某些考试、好朋友的push、将目标细分为小小的动作等。
3、及时行动。“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一提到及时,就会想到拖延症,从内部讲,拖延是怕做不到、做不好,也就是内心的恐惧,但“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说拖延症不如说是认知偏差,就是没有设定接受出现做不好结果的现实;李笑来认为外部原因就是在意别人的评价,我认为同时还有和别人的对比,因为不清楚自己的能力界限,所以只能拿别人做标杆。同时,李笑来还认为,对时间的感觉也影响了我们的行动速度,就是焦虑和着急,他在书中用心理学上的时间概念做了举例,也就是人们对于时间在一生中占的比例的感觉影响了对事件的担心,即时间越走越快的错觉,所以“现在”仍然是最好的行动时机。
现实生活需要太多的打怪任务,唯有现实与现在,才是最好的武器,也唯有不断地借鉴、观察、思考,才能做出有效的行动,臣服于现实里的及时行动,试一试,能否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