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前的一天,“观鸟”爱好者刘洪军,用望远镜在犟河上观望时,无意间发现一只疑似朱鹮的大鸟。这让他无比兴奋,却因没带相机后悔得拍大腿。他心一横,干脆返回城区一趟再来!于是他匆匆开车回家,抄起自己那“长枪短炮”的摄影设备便跑出门,连媳妇叫他都没回应。可饶是如此,等他返回现场时已是傍晚,那鸟显然没有被粘住翅膀,早已经飞得不见踪迹了。
朱鹮(音同“环”),从名字的复杂程度上来看就知道,这是一种不寻常的鸟类。据史料记载,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和金丝猴。因其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所以古称朱鹭、红朱鹭等。关于朱鹮最早的记载出自《史记》,称其为“翾目”。翾,形容优雅的飞翔姿态,取缓飞轻飏之意。在汉以后的诗歌中,也不少朱鹮的描述,如“朱鹭戏频藻,绯徊流涧曲”、“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等优美的诗句,读来无不让人陶醉。
虽说在古诗词里,可以常常看到朱鹮翩翩起舞的样子,但在大自然中想要一睹其“芳容”却非易事。人们上一次发现野生朱鹮的记录还是在1981年,那时科学家刘荫增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的痕迹。这曾经让陕西洋县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使秦岭成为朱鹮的“诺亚方舟”。
随着世界各国对朱鹮的保护和人工养殖,全球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也正是因为如此,“护鸟”爱好者刘洪军才有幸看到那“惊鸿一瞥”。但他仍不甘心。
第二天一大早,刘洪军就带好各种装备,骑着摩托车沿犟河继续寻找朱鹮。苦心人,天不负。在上午11点左右,刘洪军在河道的水草中,发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大鸟。没错,这正是朱鹮!他几乎秉着呼吸,不敢大出气,蹑手蹑脚地走近一点,再走进一点……距离这只朱鹮仅有30米处时,刘洪军按捺不住了,他缓缓地打开了自己的相机。镜头下的朱鹮,时而在清澈的水中觅食,时而飞进附近茂密的水草里歇息。近看时,只见其一袭白衣着身,纤长下弯的黑色鸟喙显得十分锋利。最瞩目的还要数她额头至面颊处的一点红和翅膀、背部那一大片粉红色。在她飞起的那一瞬间,那闪动的翅膀闪烁着夕阳般的光芒,好像半边的天空都铺满了晚霞。真是好看极了。这仙气逼人的鸟儿,在青山绿水间起舞,在小河流水边弯腰觅食,在青松翠柏上筑巢,在大自然里生生不息。
犟河,位于湖北十堰市城区西部,为堵河东岸支流。干流全长50.2公里,流域面积316平方公里。因其有别于十堰境内河流南向北流的大势,它偏偏由东向西流,因此得名为“犟河”。这种不“随波逐流”的高傲,与朱鹮那稀有的“身份”倒是十分相称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十万建设者来到犟河流域建起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因为历史局限,曾经的犟河水一度污染严重,被列为劣Ⅴ类河流。澄净的犟河,为之“色变”。后来,当地政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遵循生态环保、防洪保安、景观靓化并重的治河理念,开展一系列防洪措施与生态治理并举的“生态型”河道为特色的综合治理工作,全流域、全方位的治理犟河。
期间,在犟河流域累计关闭搬迁重污染企业10多家,建成高规格的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生态修复了河道17公里,建设排污截流管网70多公里。蓬头垢面的犟河,又重新焕发了水清河畅的活力!如今的犟河,孕育出了回龙村的百亩荷塘,滋养黄龙镇的“黄龙鱼头”,还有黄龙一号生态园。信步走在微波荡漾的犟河边,沿路都是风景。
谁也没想到,昔日让人嫌弃的臭水沟,蜕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乐园,从远处赶来游玩的人群络绎不绝,大自然的各种“精灵”也纷纷在犟河安下了家。
了不起的犟河,挽留住了朱鹮!了不起的犟河人民,保留住了一片绿水青山的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