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这一章我们讲“选择”,这是阅读能带给我们的又一福祉。做选择的时候最难的是什么?是不知道每个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中国古代有个特别招黑的思想家叫杨朱。杨朱干过不少极端的事,比如他敢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被孟子训斥为“禽兽”。据说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岔路口,放声大哭:“此夫过举跬步而觉跌千里者夫!”我这半步踏出去,就会产生千里的差异啊!
即使是杨朱这样特立独行,不管不顾的人也很难免除对选择的恐惧。阅读就是治疗这种恐惧的良方。书籍世界储存了人类文明中所有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成功的、失败的、好的、坏的……在别人的剧本里早就上演过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所以阅读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大脑连上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外置硬盘,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可以到里面搜一搜,提前看看别人的玩法。知道在类似的情况下自己潜在的选择有哪些,又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是不是就把我们的大脑升级了?
每个选择都另有原因
其实在书本之外的现实中,我们也能看见他人的选择。但看到的往往只是成败利弊的表象,无法得知选择的真正效用,尤其是感受上的效用。
比如说你正在计划一趟远程自驾游,究竟该开汽车还是该骑摩托车?如果置身事外,这两种选择的依据无非就是油料价格、舒适程度、风险大小这些因素。但是别急着下定论,有一本书叫做《禅与摩托车修为艺术》,作者会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多复杂。
骑摩托车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在一个框框里无聊地从你身边飞驰而过。
而骑在摩托车上,框框就消失了。你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罗伯特·波西格:《禅与摩托车修为艺术》
开汽车,我只是风景的看客,而骑摩托车我就在风景之中。同样是去过某一个地方的人,他们在感受世界里留下的东西,原来如此不同。
在书籍中漫步,时常让我庆幸。很多做出有意思选择的人,恰好也是爱写作的人。这就给我们机会来到他们身边,近身体察。
举个例子,如果知道一个人有意不在自己的工位旁边放垃圾桶,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就在《去生活》里面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在做着以下尝试:在自己办公桌旁,不放垃圾桶,我会直接拿着垃圾扔进大垃圾箱。从我的工位走到大垃圾箱,用不到一分钟。虽说在工作中起身扔垃圾的确有些麻烦,但是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垃圾,又可以在去扔垃圾的路上再跟自己确认一下,把它扔掉是否妥当。
更进一步的好处在于,即便只有一分钟,但在你集中精力工作的过程中,这段路程也可以帮助你调节心情。手里拿着垃圾,边深呼吸边稍微走动一下,对于振作精神,冷静情绪都很有帮助。无论什么都轻易地丢弃,身边有一只总是装到满的垃圾桶,与其如此,倒是座位边没有垃圾桶,会让人心情舒畅吧!自我感觉这是一个好主意,有些自鸣得意。——松浦弥太郎:《去生活》
如果想成为一个随时能清理自己,也随时能振作自己的人,你不需要发什么宏愿。工位旁不放垃圾桶这么一个微小的选择就够了。
人生百态,各有理由。我们身边的人很多看似古怪的行动,背后都有类似的深层动机。看小说的乐趣也在这里。好小说不会只有脸谱化的角色。他会把人物还原到当时的情景里,体察人物每个选择背后的缘由和种种不得已,并报以理解之同情。简单的道德标签就这样被溶解了。
李凖先生的小说《黄河东流去》里,有位算命先生叫徐秋斋,他靠算命骗人为生,却是书中的正面人物。这又是怎么自圆其说的?
许秋斋说:“这算卦也不能说全是骗人,有钱人家赚他几个钱,穷人家给他几个心焦,除个心病。比如问病,你就给他说个活络话,千万别说太清楚。一般给小孩问病,你就说这个小孩病走在‘内’,‘眼不睁,啼哭多,饭少吃来又发热。’小孩们的病大体上就这几样。另外,人都喜欢奉承,顺气丸谁都爱吃,要贴气。比如老婆们来算卦,你就说按你这八字啊,你是个性子刚强的贴心人,不爱占人家的小便宜,借平还满,总爱吃个亏,任凭自己受苦,可对人总是大方。这一说,她就会说,先生啊,你咋说的这么投心呢!下边就好说了。还有些人是‘硬簧’!比如,国民党军队中当官的,有的是故意来‘卡’你,说不定还要砸卦摊子!你就先奉承他再骂他,这种人是非赚他俩钱不行!比如他一报八字,你就说:‘文曲舞曲两相连,南杀北战多少年,单等丙寅有火起,不当团长当校官。’他一听就高兴,你再说,‘你爹压你的官运,你命太硬,你要当上校官就克住你爹了!不过也有一个破法……’这时候他就害怕了!……”——李凖:《黄河东流去》
善恶只在一念之中,而一念只在方寸之间。无论我们表面上看到了什么,如果不能由此追溯他人的动机,体谅他人的处境,我们的道德评判就难免苍白。读书无数,其实就约等于阅人无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