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6年,我的职称评审材料刚递上去一周,就被告知不合格。有人告诉我,参加职评你怎么不找人呢?我在想:这是我的问题,高级教师职称是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我这半路出家教历史的人,欠缺的历史知识太多。
于是,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恶补历史知识。
第一,重新背诵历史教材。不错就是把书背诵一遍。七年级上册20课,下册21课,主要是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上册26课,下册19课,主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上册21课,下册22课,主要学习世界史。6册历史书,共129课,每天背诵2课,需要65天时间。我通常上午背诵,下午复习,晚上检验背诵情况。
第二,读课程标准。拿到新课程标准,刚开始读不懂,就去网上观看专家对历史课标的解读视频。再回头看教材编排,才有了新的感悟。
我还专门买了《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有了这个“脚手架”,我对课标才看出一些端倪。
第四,重新备课。2017年元月开始,我开始手写教案。从九年级开始逐课看教材备课,每天2课,周末4课。两个月足足写了18本教案。
第五,研究中考试题。我做了近五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又把近两年其他地市的历史中考试卷做了一遍,分析中考趋势以及考查的方向侧重。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利用早起、晚睡挤出时间来做的。
当然,还有历史学科的专业阅读,我读了《世界简史》《历史老师不告诉你的历史》《历史潜规则》等。有机会就看《百家讲坛》栏目。还自费订阅了专业期刊《历史教学》《文史知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拱一卒,坚持学习提高是我的信念。
再次站上讲台讲历史,我有了不少专业底气。
02
2020年开始写公众号,到2022年,主要写教师专业成长与读书,粉丝一直在2000左右。有朋友说,你选的赛道太小众,你应该写点小说、散文,这样大家比较喜欢。我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891.78万人,这个群体人数不小啊。一定是我的文章不适合大家,不贴近教师的生活实际,没有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没有为老师解决困惑。这样的文章谁看呢?
2022这一年,我参加了几个社群学习,结交了不少名师,看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写文章。也买了自媒体写作方面的书,如吴松超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颜莹的《我与教育写作》,陈大伟的《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粥左罗的《学会写作》等。
在读书学习名师大家写作的同时,我还报了一些刘主编、粥左罗写作课,李尚龙的读书课,钟杰老师的班级管理课。
读书、实践、写作、反思,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四部曲。
终于,我的一些文章陆续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星教师》《班主任智库》等公众号转载,有更多的朋友开始关注我,私信我,向我咨询教育问题。
03
有一次,一位老师问我,我是特级教师,正高级,可是在学校不少老师在背地里议论我,嘲讽我,诋毁我,他们有事情我也帮助过,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不是眼红我的高工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就是人性。
可是,我在想,我们的高职称有自己多年坚持奋斗的成分,有自己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和感悟,更有众多同事领导的帮扶和支持。
没有人是生活在孤岛上,我们的优秀要对别人有好处。
教育同样需要传承。有老师可能碍于面子不愿请教,有的青年老师刚参加工作对班级管理很生疏,以至于手忙脚乱却一地鸡毛,根本无暇学习提升。
山不过来我过去。没人请教,我就主动去找青年教师,了解她遇到的难题并帮扶,帮助她制定成长规划并时常督促。我解决不了的教学或者班级管理问题,介绍她去找校内或者区里的专家拜师请教。时常送书给身边的一些教师包括他们的孩子。
请教的人多了,我还专门成立了线上的“乐享读书会”,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教师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成长等话题。
遇到困难,遇到问题,我们要学会反思,不找任何借口。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