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拳影鄢陵府
——追踪郭店镇鄢陵府少林洪拳传承人范国安老师的武术生涯
提起武术,金庸老先生笔下郭靖大侠的“降龙十八掌”,《天龙八部》里虚竹和尚的“如影随形腿”,立刻在脑海里嘿哈生风、拳来脚往地格斗起来。少年时代的我们,常常幻想于月黑风高夜,飞檐走壁,施展绝世神功,行侠仗义,打遍天下恶霸蟊贼。却未曾料到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能与武林高手近距离地谈话“过招”。
戊戌年五月廿三(7月6号)上午,蝉鸣鸟唱,禾披青纱,我和号称“彭大将军”的美女彭总,驱车前往与“花都”同名的郭店镇鄢陵府,拂去历史文明变迁的烟尘,揭开鄢陵府武术表演的幕布,追踪文化遗产的记忆。
鱼虾成群的潮河水养育了鄢陵府人,河面一两丈宽,两河交界处达两三丈宽。浅水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青青芦苇荡,一处河湾就有十来丈宽的苇海子。家家户户编席为生,鄢陵府出产的席子图案多样,柔韧耐用,畅销省内外,一些外地人逐渐在此谋生定居。村里张氏、崔氏两家大姓户衍较大,人口众多,刘姓、翟姓、高姓、王姓次之。
在郭店镇政府二楼东鄢陵府村委会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传说中能一招制敌非死即伤的少林派武术大师。他中等身材,红脸膛,深眼窝,步履轻快得不像六十开外的老人。一双眸子和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精光四射,似乎直击对方灵魂,不由使邪恶怯步,正义匡扶。
他的语言极其谦逊质朴,听到身边乡亲的赞誉,不但毫无骄色,反而显得有些不自然,眼神也退避困窘起来。
他叫范国安,1954年生人,64岁,曹庄人,郭店镇鄢陵府武术传承人,少林派十字洪拳门派。
范国安老师一打开记忆的闸门,神色忽而喜悦,忽而凝重。他说:
清康熙年间,有个叫张大宝的拳师开创了十字洪拳门派,时任镇京总头目。他的得意门徒有杨九洲(今在泰国定居),崔金屏(他的墓碑上刻有“崔翁金屏”等字)。武馆门前随风飘扬的旗帜上,“我武惟扬”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昭示崇尚武道,发扬武德。
十字洪拳门派历经数百年的淬炼传承,至今仍能熟练施展的有:洪拳、老套、七式、单枪、一套三、六合手、单刀、双刀、春秋大刀、绳镖、花枪、少林十三枪、杨家枪(已失传)。其中一套三是混合拳法,有口诀曰:洪拳头,老套尾,七式走到正中间。意即这路拳法融合了三种基本拳法,洪拳、老套、七式兼而有之,步骤分明,章法有序。
青年范国安18岁习武,拜崔氏正门武术大师崔西来为师。崔西来主攻双枪和单刀,为崔家世代嫡传。民国二十八年,镗将横行,盗寇蜂起,潮河两岸大山一样的芦苇荡掩藏着他们的罪恶行踪。为弘扬国粹,保卫家园,崔家武馆广招门徒。和范国安同时拜师的有张贵、赵广垠等。1981年崔师父病逝后,他又随师叔高子勤学武。同门师兄弟最多时达到60多人,武艺精良的有二三十人:王春明、王书民、王留根、王五奇、王万山、张振江等。
民国32年(1943)7月,河南省第一行政专署和国民党第29军联合举行13县运动会,农民李丙欣,王黑、张振江分别获武术、摔跤、春秋大刀表演第一名。
崔家东屋三间房内,师徒们寒暑昼夜苦练武功。冬天滴水成冰,仍然人人赤膊短裤,一直练到大汗淋漓,热气蒸腾。只是有一样引起家人不满,鞋子耗费太多。当时都是手工纳的布面麻绳千层底鞋,三五天就踢踏得开花烂帮。
八十年代,新郑体委为了发掘武术遗产,弘扬武学精髓,开办民间艺术茶摊会。鄢陵府师徒二十人的精彩表演,引得台下观众掌声叫好声像潮河水一样波翻浪涌。
1980年新郑体委组织各武术团队,去开封工人俱乐部表演,鄢陵府十字洪拳队共有六人参演:高子勤、高小方、郑国勤、范国安、海白妮、苏自然,均佩戴奖章载誉而归。
1983年,28岁的范国安,应郑州市体委特聘到少林寺深造,教练是郑中孝师父。同窗的梁一全,现任鹅坡武校校长。
时光荏苒,几十年的光景转瞬即逝。鄢陵府人过上了和谐安康的生活,刀光剑影的武术渐渐成为没落的贵族,范国安回到家乡,开始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鄢陵府拆迁后,他揽下剪草修枝的活计,昔日舞刀弄枪的大手挥动大剪刀,也算是一种安慰吧。因为,人是要生活的,而生活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开门七件事一件都少不得。缺少固定经济来源的拳师,一面抵御生活的重压,一面坚守自己的阵地,天天练拳不辍。所幸,中华国粹无论何时都有人接棒。近几年,一些热爱武术的乡亲前来学艺,范国安精神大振毫不保留,并用师祖原话郑重告诫徒弟们:习练中华武术,只可防身健体,不可寻衅滋事、仗拳欺人。若有违背,逐出师门。
临行前,范国安叹息道:我已年迈,时日不多。希望我闭眼的时候,不要把大小洪拳、刀法枪术带进棺材里去。但愿我身后还有你们继续传播鄢陵府武术。
范国安老师带着他的徒弟们走远了,我们久久立在原地默无一言。炎炎夏日,忽然生出丝丝寒意,我知道,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愧疚。像他这样,一生致力于传播国粹的老一辈民间艺人,究竟还有多少,如同芦荻逢秋一样白了头,却找不到接力传棒的武场,找不到可镌刻情怀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