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三个案例的感受。
这是一个消费型的来访者,患有忧郁症,不能上学,让妈妈照顾,心里有很大的痛苦,前来咨询!
咨询师的咨询亮点:1.先跟后带,建立关系。(1)来访者先说妈妈让她上学但自己还不能上学觉得很痛苦,对不起妈妈。咨询师让她具体化打开痛苦所在,也看到了她的在乎,同理了她的痛苦情绪。
(2)紧贴同理。来访者说自己的变化是因为妈妈的功劳。咨询师先紧贴来访肯定妈妈的付出,同理她对妈妈感谢在乎。
2.充分利用关系问句。当来访者说很想去上学,但是目前还不能去上。而妈妈觉得她能够上学。咨询师问:如果我们有机会问妈妈,她会说看到了什么或者是什么让她觉得你已经可以去上学啦?当来访者回答了她在日常生活的表现时,摄影师对她进行一个自我赞美:你是怎么做到的?3.评量问句找例外。咨询师通过评量问句先从能否上学的角度判断她的目前状态。来访者在打分过程中说了五分,但自己只占了1:5分,妈妈占了3:5分。咨询师还是能够抓住来访者的1.5分找到她的例外资源。这时候她看到自己也有努力的地方,才不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只是目前没有信心信能够上学。
咨询师对着她的信心又用一个量尺进行评量,来访说她目前的信心在三分。就是问她达到几分的程度可以去上学?她说到六分。是询问三分到六分之间是怎么变化的?变化的时候她做了哪些?现在怎么做才能向六分靠近一点?来访还说要告诉妈妈自己目前的状况,让妈妈不要太着急。
3.咨询师的语言很有温度。“妈妈没有说出口的,期待让你有压力,也看到你很在乎妈妈的想法。”“你是怎么做到的?妈妈是怎么帮助你的?”“哇,妈妈做了很多事情啊。当然可以理解,你这么感激妈妈,在乎妈妈。”“慢慢来,慢慢想没有关系。”“真的?告诉?”无论是反馈确认的语言,还是欣赏的语言,接纳同理的语言,好奇的语言,都充满了温度,才会有来访者一次次亮度的改变。
整个咨询过程,咨询师仅仅贴着来访,沿着她的脉络,开启的一小步也非常小,始终看到正向的部分,不断帮来访建构,最终让来访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咨询的过程让人佩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