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dongfang老师说我的每个章下面要加一个过渡段。
我看了刘shengnan老师的博士论文,觉得每个章下面过渡段很精彩。就模仿。
在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认识了熊易寒教授,处于八卦心里,查了百度。看了他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
文章里讲到了“久牵”志愿者发起人张轶超、美国来华的柯慧婕,我都去百度了一下,包括张轶超在复旦哲学系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处于好奇,又看了熊易寒的《命运的政治学》这篇文章。看了文章里提到的2007年的春晚《心里话》……看哭了。熊易寒在这篇文章开头写自己和高中同桌兄弟的命运分岔。让我也唏嘘命运的( )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用词。
刚好这两天的周末钱xiaolu也和我联系上了,初中时的同桌,他的孩子今年中考,成绩不错,而我还未成家……他说给我介绍一个对象。
另外一件事,《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这篇文章中,作者到桐乡,一所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讲述自己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之后,发生了哪些令你印象深刻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你和你的家人是如何适应新环境的?
作者就是用这个素材来做研究的。
我突然就想到了读研第二年,张huijie老师布置的小作文: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可惜这个项目除了小插曲,没有研究下去。
时间长河,有时候,5年,10年,回头看,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