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简友广场
为了更加幸福的一年——读《莫瑞斯》2

为了更加幸福的一年——读《莫瑞斯》2

作者: 鹿龄 | 来源:发表于2023-06-09 13:52 被阅读0次

E.M.福斯特的作品——《莫瑞斯》,着墨最多的部分是爱情。这一点,在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正如学者阮炜对作者的评价所说:福斯特的小说从根本上反映了现代文明的一个两难处境——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疏离乃至冲突,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分离乃至矛盾。就像《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基督山伯爵》不是越狱小说,《白鲸》不是海洋小说,《莫瑞斯》与它们属于同一个类别:文学类。

在福斯特的另一部著作《小说面面观》里,有这样一句话:小说中浓烈到令人窒息的人性特质是在所难免的,小说就浸淫在人性中。可以想见,作者必定倾注了大量的喜爱、欣赏和美好寄托在他创造的“莫瑞斯”身上。莫瑞斯由男孩成长为男人,由蒙昧混沌走向豁然开朗,由迟疑踯躅迈向坚定执着的这条路,走得十分艰难。但是,没有人性的抗争,没有岁月的打磨,没有眼泪的包裹,没有孤独的雕琢,砂砾如何能变为珍珠,熠熠生辉?

无论在书里还是电影中,莫瑞斯的健康、强壮、高大、俊美都让人过目难忘。与外形形成对照的是他的思想——迟钝笨拙,后知后觉。关于哲学、神学、希腊、雅典、柏拉图、耶稣、阶级、政治……剑桥高材生克莱夫、韦斯利可以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莫瑞斯只觉得自己是“谬误的化身”,他既不敏捷也不博学,他的辩论或者回应,要么是偏实用主义,难称高雅,要么是拾人牙慧,缺少灵气,要么直接投降,沉默以对。他的觉醒充满了被动和慌乱,就像他的救赎充满了等待和痛苦一样。他的可爱与了不起,体现在其强烈的自省精神与近似严苛的“知行合一”上面。

作为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绅士,宗教和神学相当于莫瑞斯的出厂设置,可一旦看清了其狭隘、虚伪与空洞,他便果断放弃了那一套刻板无聊的仪式,转而拥抱货真价实的人性,追求俗世的幸福——一个能够相伴一生的朋友。

当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走到尽头了。夕阳西下,雅典的废墟带走了渐行渐远的爱人最后一抹温情,莫瑞斯消沉甚至绝望过,但又一次,他强健的体魄和精神里讲究实际的那一面拯救了他。“既无上帝的保佑,也没有来自大地的帮助,他向前迈进。倘若唯物论有道理的话,他好比是一吹就灭的油灯。他没有神,他没有情人——这二者通常能诱使人们培育美德。然而,他背对着安逸,挣扎下去,因为尊严要求他这么做。没有一个人留心观察他,就连他自己也不曾观察自己。但是他所做的这一切苦斗,是人类最高的成就,超过了有关天国的任何传说。”他没有荒废光阴沉湎在绝望中,而是埋头苦干、勇往直前。

莫瑞斯的成长是思辨的、身体力行的,脚踏实地的,更是具有革命性的。他爱上阿列克,接纳阿列克,直至为阿列克放弃属于中产阶级的一切体面、富足和安稳,明明看起来应该是破釜沉舟般的压抑和悲壮。1913年,一位绅士,背叛自己原有的阶级,不啻于向世界宣战。可是,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莫瑞斯,我从中读到的,便只有荡气回肠的浪漫、海阔天空的雀跃,以及相伴一生的幸福。恰如书中所言:他们必须打破阶级的畛域来生活,没有亲属,囊空如洗。他们必须劳动,至死相依为命。然而英国是属于他们的,结为终身伴侣,这乃是他们所获得的奖赏。英国的空气和天空是属于他们的,却不属于好几百万个胆小鬼。

想到本书扉页上那句题词——“献给更幸福的一年”,不知为何,心里觉得很暖。是啊,给生活一个好的开始,给故事一个好的结局。我们或者千头万绪顾此失彼,或者历经风霜仍不改初心,又或者,此时此刻,只是独自静坐,带着喜悦或是忧伤,念念不忘的,说到底,不过是在尘世获得幸福。

六月某个周末,愿你我幸福。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更加幸福的一年——读《莫瑞斯》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fz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