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简介

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简介

作者: 黄源水 | 来源:发表于2022-08-30 22:55 被阅读0次

            地处梅花岭下的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是一片传承红色基因的希望热土。

            村名由来:岭兜村因地处梅花岭下而得名,闽南方言“兜”即近旁之意,岭兜为山岭之旁。岭兜村宋、元时期属于武荣嘉善乡兴集里。明、清属于武荣三十四都,民国时期岭兜分岭兜和桥头两个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岭兜乡,1956年并入莲塘乡,1958年成立岭兜大队,1984年改称为岭兜村委会。

            地理位置:岭兜村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区北郊约4公里,东邻西庄村,南邻塘上村,西邻山林村,北邻柳城街道榕桥村。

            地形地貌:蜿蜒起伏的梅花岭横亘在岭兜村的西、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梅花岭腾蛟起凤,是岭兜村的一道亮丽的翠绿屏障。岭兜村多丘陵山坡地,其中山坡地红壤土相对比较贫瘠。境内没有过境溪流河流,水资源较为匮乏,农业生产依然仰仗风调雨顺。

            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雨,夏季酷热,深秋凉爽,冬无严寒。无霜期在十一个月以上。常年降雨量约在800毫米至1600毫米之间,不同年份降雨量差距比较大。年平均气温在21摄氏度以上。

            面积人口:岭兜村现由桥头、山兜、洋行、大路顶、义里、三房、宫下、寨脚、土泥、梧园等十个自然村组成。土地面积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40亩,山地15800亩。截止于2022年,有20个村民小组,2029户,户籍人口8082人。

            交通通讯:十个自然村之间有水泥路连接贯通,自成体系。境内石室岩、关公寨著名景点与各个自然村无缝连接,交通四通八达。国道358南北向贯穿境内,离泉州环城高速G15南安南出入口仅4公里之距。开工在即的国道324复线也东西向过境岭兜村,未来的岭兜村交通将更为便捷。岭兜村的电子通讯发达,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5G信号全天候覆盖岭兜村全境。

            历史渊源:岭兜绝大多数为张姓村民。其肇基始祖弥皋公,南宋进士,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河南光州入闽任晋江县丞,尔后卜居岭兜,繁衍生息。经过八百余年瓜瓞绵延,弥皋公后裔有数万人之众,有的移居晋江内坑镇,有的移居安溪湖头镇,有的移居东南亚各地,现居住在岭兜村的张氏户籍人口八千余人。

            张氏祠堂:张氏祠堂是张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是张氏家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张氏家族秉承梅岭祖训“是同根生须友助,能一业就免饥寒”、“思祖宗斩除荆棘,期子姓爱惜芝兰”。岭兜张氏家族崇勤俭、尚耕读、睦四邻、爱国爱乡,数百年来农耕种果,发展经济,培育后裔,奉献社会。现在,美轮美奂的张氏祠堂正在重建中。

            著名侨乡:岭兜村是南安市远近闻名的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岭兜人达七、八千人之众。居住在香港、澳门的岭兜村人也不啻千人之多。他们身居海外,热心家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令人钦佩。已故的张水荃先生就是老一辈南安华侨的杰出代表,让岭兜人引以为傲。

            革命老区:岭兜村是福建省革命老区基点村,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岭兜村是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始终“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岭兜村还是泉州市唯一的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革命历史时期,连续成为中共晋南县委(县工委)、泉州县委机关驻地的红色摇篮,曾被誉为“闽南小延安”,久负盛名。

            革命火种:1929年,受厦门特委委派,厦门大学学生党员张栋梁回家乡岭兜村开展工作,发动群众。1930年夏,中共梅岭支部(南安最早的党组织)在张氏祠堂后轩成立,成员是张栋梁、张德怡、张极生,张栋梁任书记。中共梅岭支部的成立,点燃了岭兜乃至晋南地区地下革命的星星之火。

            浴火重生:1935年9月20日、10月4日,国民党军队和保九卫团先后两次集结200多人,对岭兜革命根据地疯狂发动“清剿”行动。因寡不敌众,反“清剿”失利。党员和革命群众一百多人被捕,地下党机关所在地后垵、后院、社仔顶三个自然村被烧毁。尤大斧、王村生等11人先后壮烈牺牲。岭兜革命历经苦难,依然踔历奋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干部摇篮:抗战初期,日寇对我沿海地区狂轰滥炸。1939年秋,养正中学被逼内迁南安官桥岭兜村。期间,许集美、黄竹禄等人入党,在岭兜经受锻炼,后来一批久经考验的同志成长为泉州中心县委重要领导人和党员骨干。其间,许集美、朱义斌、张尚楚指挥和参加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1948年6月28日“泉州劫狱”的军事行动。

            辉煌时刻:1949年7、8月间,泉州团队所属游击队集中在岭兜整编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许集美任指挥员兼政委。1949年8月,驻岭兜的晋南同工委和驻岭兜的泉州中心县委工委领导和策动南安县城和平解放。1949年8月31日凌晨,泉州团队直属独立大队从岭兜出发,浩浩荡荡直奔泉州城。下午四时多,解放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七师先遣部队进入泉州城与泉州独立大队会师,晋江县城(泉州)宣告解放。

            红色旅游:岭兜村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岭兜十八景之称。目前,岭兜村有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共晋南同县委机关旧址——石室岩,抗日救亡运动基地义和寨。

            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56年,原晋江专署决定在岭兜村梅花山上建立纪念碑,缅怀十八位为中国革命而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整座为二层加底座,上附塔尖,平面方形,碑高5.3米,平台146.5平方米。底座四面刻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等赞语。碑文歌颂了革命烈士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石室岩——中共晋南同县委机关旧址。宋、元、明为书院,历代文人墨客结庐吟咏之地。由于四面环山,偏僻隐蔽,有利于地下斗争的开展。1934年12月,厦门市委书记周奕仁在石室岩召开晋南中心县委会议,研究扩大游击根据地和加强党的领导等问题。现在,石室岩是革命旧址,也是佛教圣地。

            义和寨——抗日救亡运动基地。义和寨原称崎山寨。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明代嘉靖年间,义和寨凭借天然地理条件的优势,为岭兜村民抗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闽中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邓贡直等在此建立抗日救亡运动基地,一直作为中共地下斗争的瞭望哨所和重要据点。义和寨现名关公寨,因奉祀关公而香火兴盛。

            泉州(南安)党员培训基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岭兜村义里,为汉代皇宫式建筑古大厝,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5平方米。1931年,由旅菲华侨、革命烈士张极生之父张作成建造。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办公驻地及养正中学内迁岭兜的校部。1939年12月,中共闽中特委书记李刚在此举办泉州中心县委党员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党员骨干。

            尊师重教,勤育英才。梅岭小学创办于1930年,时称梅岭学校。1969年附设初中班,增设幼儿园,1983年中小学分开办学。学校现占地面积16253.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940平方米,有教学楼2幢、综合楼和教师宿舍楼各1幢。学校建有200米环形塑胶跑道、5人制足球场、射箭场地、篮球场等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宜人,各学科教学功能室和教学设施齐备,现有教职员工33人,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78人。梅岭小学现为“泉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南安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梅岭中学创办于1983年,近四十年来,为岭兜村培养了众多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校园占地面积约29亩,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323人,教职工34人。梅岭中学荣获“泉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泉州市安全发展学校”、“南安市文明学校”等荣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30年的梅岭学校到如今的梅岭中小学,九十多个春秋,春华秋实。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忆往昔,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看今朝,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岭兜农业: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人多地少,不利于大规模发展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花生、红薯等也有零星种植。水果以龙眼为主,分布比较广泛。农业生产以散户个体小面积耕作为主,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农业尚且任重道远。

            岭兜工业:以陶瓷行业为主,集中在石鸡山工业区。多数陶瓷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中。

            百姓收入:以经商和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数以千计的经销大军遍布全国各地,活跃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岭兜成为劳动力净输出村。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新时代的岭兜村民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远大目标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简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hi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