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去了南锣鼓巷,处在真实的场景中,心中升腾起与平时在网络上遇到它时不同的东西。我若抱着感怀文化的心思去,那么我会嫌弃它的过度商业化和媚俗;如果我抱着逛吃之心(尤其是吃)去,那么我会觉得这个地方还是有点文化意蕴的。这两种心态的认识都认识到了南锣这一存在的一个侧面,都是对的。
回来后,上述这种视角的转变似乎开始了发酵,于是有了下面这些收获:
我不再视随父母上有很多长辈的宴席为某种“剥夺”和“压制”,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学习如何做一个真诚且对晚辈尊重的长辈的机会,因为它提供了大量的反面教材,也提供了可供研习的良好范本。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可以用于拒绝,也可以用于夺取。人们往往强调“拒绝”,却忘记了,大部分人们拒绝某物,是一位TA 更想“要”另一物。比如说,女性拒绝糟糕的婚姻,是因为她们更想要更愉悦更能滋润自己的婚姻;乞人拒绝嗟来之食,是因为TA 更想要有尊严的饱足生活。——而夺取,是远远比拒绝更为有趣和充满奋斗精神的东西。夺取得越多,我就越像一个活力充沛、豪迈的将领,而不会更像一个褪下抗争精神就只剩下寡淡生活的干瘪消瘦的可怜人。
———————2.22更新分割线———————
最后一段可以说是从前几段向下摸索出来的。
南锣那一段和宴席那一段都在说我具体是怎么“夺取”的,通过转变视角的方式从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东西中夺取自己需要的、或者是自己能够享受其中的东西;
最后一段是在讲为什么要“夺取”:夺取是“想要”这一念想延伸出的趋势和动作,“想要”和“不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当我们遇见了“拒绝”,可以绕到它的背后,看到这份“拒绝”实际上在说“我想要XXX”,看清这一面后,就顺着这一面的念想,延伸出“夺取”的实际计划和行动。
用图形更明白地说一下,这段文字说的是这样的路径:
“拒绝(n.)”真正想说的话本文的思路至此梳理清晰了。
上面这个图,便是我这周的一周一升级的“突破点”,用猫猫的话来说,也就是本周的一个“价值点”。
至此,我想到了另一个突破点——如何获取更多“突破点”:多出去走走。可以去在自己过往的生活中从未被自己正眼看过的地方,也可以尝试着换一种心态,去自己在过往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地方。抽象地、概括地说,就是引入并认真经历在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没有出现过的东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多出去走走”将会在下一周继续实施;再者,同样是从“夺取”这个点引出的,多出去走走,发现更多的突破点,也发现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就是近期我自己最要紧也最想做的课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