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敲拨浪鼓的

敲拨浪鼓的

作者: 名布 | 来源:发表于2020-11-29 19:10 被阅读0次

          清朝陈恒庆曾在《谏书稀庵笔记·奇案数则》中有:“乃有林儿之族兄,以卖针线零布为生,俗名货郎,摇鼓走卖”的记载,货郎拿着拨浪小鼓,自始卖针线最为基础,最为广泛。随着时代变化,货郎的箱子里又少不了针线、橡皮筋等物,在村庄里,随手拿着一个拨浪鼓溜村走乡的货郎,就被人称为敲波浪鼓子的。

          我的家乡,人们将拨浪鼓中的“拨浪”的发音发成了“buleng”,分别读成第三声和第二声后,在后面加上“鼓子”一词,就成为了敲拨浪鼓子的称呼。拨浪鼓是带着把子的小鼓,鼓面碗口大小,两边壁上系上两个小鼓槌,用手摇动起来,鼓槌便打在了鼓面上,发出“卟咙咚咚”的声音。在乡村中,当拨浪鼓“咚咚”地响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卖小货品的人就来了。敲拨浪鼓的土话又叫“换碗的”,不是因为以前换碗,而是人习惯了这样去称呼。早些年,肩上挑着担子或者是背着架车襻子拉着溜乡“换碗”,喊着“换针……”“换碗……”“换头绳子……”“换卡子……”的,就是个做小生意移动小百货、一毛钱能买几个小东西的敲拨浪鼓子的人。

          拨浪鼓的咚咚声极具艺术色彩,带来的生活化感受也极其浓厚。这种鼓点跳动,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清脆,时而喑哑,声音好像只出现在平静的乡村里。也许是声音的起源过于久远,拨浪鼓声里,隐隐闪现着货郎挑着两个箱子在村庄屋巷间摇转着拨浪鼓的样子。

          伴随着拨浪鼓声音的是一位年纪六十多岁的老人,瘦弱的身躯在这片土地上盘桓了一度又一度春秋。农闲时节,他们走到这个村,又到那个庄。暗色的身体丈量着土地,褐色的皮肤融在将暗的天色中,老人见有人从庄里的几个方向过来,就停住了车子,立在一个地方,口里叫着自己的“畅销货”。

          敲拨浪鼓的人大多拉着架车子,车子里面会装着一个木制的盒子,开盖后就像老式的小皮箱。盒盖是镶嵌在木框中的透明玻璃,从外面能看到箱子里各种常见的小玩意。箱子里有鸡皮肠、塑料竹蜻蜓这一类小男孩子的玩具,有松紧带、发卡和小女孩子的头绳,还有一些诸如线轱辘、锡纸包住的针包、鞋襻子、顶了子的针线工具和缝纫用品。对于小物件,小孩子们喜欢,对于针线工具,只有老年妇女才会放在心上了。

          成年人见惯了拨浪鼓的车子,就不多待见,只会在孩子的乞求下,才决定要看一下拨浪鼓的箱子。经过同意后的孩子总会加速提前跑到架车子旁边,急着对箱子里的东西一睹风采,在了解大致情况的同时等父母到来。孩童趴在箱子沿上,心里幻想着,自己哪怕能够拥有其中的几样东西,都能拿来向小伙伴去炫耀了。

          敲拨浪鼓的人卖小东西,村里人用毛票子来直接购买,除此之外,啤酒瓶子是最受欢迎的交换工具。纸币只要不破都能使用,而啤酒瓶子却不一样,人的要求,是啤酒瓶子不仅不能沾了油,还不能烂了口子,不然就不利于回收后重新利用了。不管是换东西还是卖破烂,这应该就是其原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敲拨浪鼓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ik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