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睡前灵光一闪的想法,顺势好快写下来好了。
先对“标签”和“概念”分别下一个定义。
在我看来,两者都是大多数人对于某类事物共同认识的称呼,意思就是对大家已经熟知的事情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概括,减少认知的理解,提高沟通的效率。
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标签”是主观感受,而“概念”是客观存在(相对而言,毕竟概念这个东西是可证伪的)。
“标签”由于主观,难免会产生理解偏差。人们常常为一些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有时可能就是标签的理解有错误,进而可能会导致有些相同底层逻辑和价值观的人吵的不可开交,
而概念不会,概念是我们构建认知的基础单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是基于一个个概念搭建起来的认知框架来实现的。
谈标签和概念的想法,是从最近的一些感受中得来的。每每一有一些严重的社会实践出来以后,当它的讨论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总是会有人从学术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去看问题。随机召开大讨论,进而争议起来。
而在这其中,人权永远是一个络绎不绝的话题。从近期疫情的生命权,到各种女性性侵等到恶劣事件中涉及到的妇女权利,再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性少数权利,包括什么言论自由,这些都是人权讨论的范畴。
对此类话题我向来是很反感的,一来是自己天生和平爱好者的性格,二来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总是一方或者双方在发泄情绪输出观点,基本上很少会达成有建设性意义的交流。
一定要弄清楚,我们掌握概念是为了更好的去描述问题存在的问题,并且更好的解决问题。概念的意义就应该是降低沟通的认知成本,更高效率地进行沟通交流合作。而当概念的理解不能同意,甚至带上情绪的话,那他只不过是标签罢了。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为了什么出发,我相信即使外在的肤色国籍语言思维方式性取向带来的差异再怎么大,我们作为人类这一物种绝对是有些相似的底层需求,而这样的底层需求也会在物质基础的层面上决定了我们有些相似的普世价值观,也就是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一类的愿景。
说到底,还是想要再一次重复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下既有的成见与偏见,去思考一件事情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