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只要有一小撮人执意玩真的

只要有一小撮人执意玩真的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8-01 14:45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

    只要有一小撮人执意玩真的

    一旦have a skin in the game,你就没法“客观中立”了。你鼓吹这个东西纯粹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跟“吃瓜群众”相比我们更尊重你,因为你玩真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主流学者的共识”,什么“民主的选择”,更不是什么“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一小撮特别执着地have a skin in the game的,“玩真的”的人。

    带来最大的阅读快乐是纳西姆•尼古拉斯•特勒布的《反脆弱》。作者特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可能是现在活着的作家中最佩服的一个。

    特勒布的学识和写作水平都绝对是出类拔萃,观察世界的眼光更是无人能出其右,最佩服的是他的“智力勇气”——intellectual courage。不管你是大政府、企业巨头、一本正经的学术机构还是道貌岸然思想家,特勒布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可笑之处。

    特勒布在Medium.com上发表的一篇长文,The Most Intolerant Wins: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Small Minority(最不宽容者获胜:少数派的专制)

    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个哲学家的眼光,一个道理,和一种人生态度。

    特勒布爱说的概念,叫做“have a skin in the game”。这句话直译过来是“在这个游戏里有一点皮肤”,有人说这句话是巴菲特发明的,也有人考证说巴菲特之前早就有人这么说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如你忽悠别人说某公司股票前景特别好,那你自己是不是花钱买了这支股票。如果你放了自己的真金白银在里面,用中国话说就是自己也出了点血——也就是 have a skin in the game——那我们就认为你是玩真的;如果你自己根本不下注,站在那里空口说白话,那我们根本没必要认真对待你说的。

    信息时代空口说白话的人实在太多,have a skin in the game 就成了一个特别珍贵的品质。比如现在中国女排拿了奥运金牌,有很多人就跳出来说男足成绩那么差凭什么拿那么多钱?应该把给男足的待遇给女排!——像这样的人,就是没有a skin in the game。男足钱多不是国家拨款多,是来自联赛火爆的收入和赞助商的巨额赞助。你说支持女排,你花钱看过一场国内的女排联赛吗?

    一旦have a skin in the game,你就没法“客观中立”了。你鼓吹这个东西纯粹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跟“吃瓜群众”相比我们更尊重你,因为你玩真的。

    现代社会是个复杂系统,也就是说它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其各个个体简单相加的结果。你把一只蚂蚁研究得再明白,也未必能理解蚁群怎么工作。在复杂系统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它们怎么互相影响,比单个个体的性质更重要。

    特勒布这篇文章说,推动历史前进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主流学者的共识”,什么“民主的选择”,更不是什么“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一小撮特别执着地have a skin in the game的,“玩真的”的人。

    比如你在美国买个什么饮料,仔细看的话很可能会发现上面有个圆圈中的字母“U”,或者”K”的标志,这种标志表示这是符合犹太教认证的食品——类似于国内的“清真食品”,当然严格的说跟穆斯林的清真并不一样。

    大多数饮料上都有。但仔细想想的话这其实很奇怪,因为非犹太教认证食品不吃的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0.3%!我们这些大多数人为什么要按照你们这一小撮人的习惯喝饮料?这里面有犹太阴谋吗?

    出现这种局面,只需要三个条件:

    1.这一小撮人只吃犹太教认证食品,对其他食品坚决不吃,他们 have a skin in the game。

    2.这一小撮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他们并不是集中住在一个地方。

    3.索性按他们的方法制造饮料,也不麻烦,饮料的价格也提高不了多少,一般人不会在意,他们没有 a skin in the game。

    商家无所谓,消费者无所谓,但是have a skin in the game 的少数人很在意,所以干脆就都按照他们的来吧。

    不需要任何阴谋,不需要什么暴力胁迫,只要这一小撮人能够坚决地固执己见,最后别人就都得服从他们。特勒布借用了一个物理学名词—— “重整化”——来描述这个过程:

    上图中黄色代表无所谓的“吃瓜群众”,粉色代表一小撮能坚持的人,三个图形代表时间上的演变。假设我们说的是有机食品的事儿:

    1.最初有个四口之家,其中的大女儿宣布自己此后只吃有机食品。家里其他人本来都是无所谓的,根本不在乎转基因。但是有机食品比转基因也贵不了多少,既然大女儿这么坚决,那就全家都吃有机的吧。

    2.这家人只吃有机食品,街头小卖部一看还得做他家生意啊,于是也开始卖有机食品。

    3.最终全国都是有机食品。

    可能有人说我看商店里也不全是有机食品啊?没错。但现在假设你要请很多朋友来家里吃饭,你会事先问问每个人是不是只吃有机食品吗?如果你这顿饭花费不菲,根本不在乎有机和转基因的一点差价,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全搞成有机的。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少数人对花生过敏,所以飞机餐和学校午餐中绝对不可能有花生。

    有少量残疾人要出门,所以每个公共场所都有残疾人坡道和残疾人卫生间。

    欧洲某社区只要有3%到4%的居民是穆斯林,清真食品就会大行其道。

    一个德国公司开会,其中如果只有一个人不会说德语,就必须全体说英语。

    最初,只有少数人只会开自动挡汽车,多数人都会开手动挡,慢慢地绝大多数新车都是自动挡了。

    某本书被禁,往往不是因为大多数人反对它,而是因为极少数人非常不喜欢。

    市场价格的波动,往往不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看法变化,而是极少数卖家或者买家意志的体现。

    我非得按我说的办,而你怎么都行,那最后肯定是按我说的办。

    把这个原理用在政治上,那就是如果有一小撮人坚决不宽容,而大多数人是宽容的,那最后结果就是大多数人听这一小撮人的。

    这跟我们的传统观点就非常不一样了。我们不是总爱说“仁者无敌”吗?可是历史上往往是“勇者无敌”,是最坚决、最不妥协的人无敌。

    特勒布考察历史,说现在跟伊斯兰教比基督教很宽容,可是历史上基督教之所以能成大事,恰恰是因为基督教当初不宽容。古罗马是非常宽容的多神教体系!你基督教崇拜上帝,可以啊,你信你的我们信我们的,大家都有各自的神不是挺好吗?……哎不对啊,我们尊重你们的上帝,你们怎么不尊重我们罗马人的神呢?——结果基督教胜出。

    据此,特勒布对欧洲的命运感到很悲观。以“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定理而闻名天下的哥德尔,当初加入美国国籍宣誓的时候,曾经顺便指出了美国宪法的一个逻辑错误,差点没过关——如果有个政党禁止言论自由,那么美国宪法是否也要保护这个政党的言论自由?

    一个宽容社会,是否也应该宽容那些不宽容的人?

    用在军事上,那就是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说由狮子率领的羊,远胜由羊率领的狮子;为什么汉尼拔用少量的部队就能把罗马人折磨成那样。

    这就是 have a skin in the game 的,不宽容不妥协的,一小撮人的力量。

    评论

    跟“奥运精神的堕落”一样,特勒布这篇文章只说了这么一个道理,用这个道理解释了很多现象,但是他几乎没说怎么“解决”这个道理带来的问题。难道大多数人就只能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吗?

    如果涉及宗教之争,多数人中可能会有人站出来抵制少数人的极权扩张,不过他们的坚决程度肯定不如那少数人。如果不涉及宗教,只是潜移默化地吃点什么食品,吃瓜群众可不就是眼睁睁看着吗。

    物理定律都是中性的,坏事能用上,好事也能用上。

    为什么所谓“海外华人”,在美国没有什么有力的政治声音,在公司里只能当好员工而当不上领导人?因为大多数华人都是吃瓜群众。我们在美国独善其身,很多人心里想的还是挣点钱将来回中国去,对美国的公共事务没有 a skin in the game。

    付费用户的价值远远高于免费用户。现在专栏一开果然如此!人们都很震惊为什么这个专栏里的评论质量如此之高。

    ——因为我辞职写作,你花钱阅读,咱们都 have a skin in the game。

    由此得到

    真想要办成什么事,别当吃瓜群众空谈误国,必须得 have a skin in the game。

    还有哪些事被“一小撮人改变了?你在什么地方have a skin in the game?

    知识点二:

    信息传播之难

    站在信息的接收端是非常愉快的状态,有这么多人千方百计想让你听他说一句。当你一旦站到信息的发射端,工作可就难了!

    李笑来有句话,说现在这个时代,影响力是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的东西。这句话可能每个人都赞同。有了影响力就意味着你能够左右别人的行为,那么想要推广什么东西或者集合众人的力量做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这不就是金钱和权力吗?

    怎么才叫有影响力呢?第一,你得把信息传递到位。第二,你得让别人接受这个信息。

    互联网时代,这两件事的门槛都降低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条微博就引发舆论巨浪——但那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事实是在这个时代,不但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想要向大众传播信息很难,就连最有名的人传播信息都很难。

    每天只有24个小时,每个人只能接受这么多信息,接收量非常有限——而我们每天制造出来的信息一直都在迅猛增加,几乎是无限的。用有限除以无限,这就意味着一条信息的“平均命运”应该是……根本传不出去。

    关于怎样才能让一条信息有效传递,要有“粘性”,能被“传染”,现在的书和各种经验都很多了。不过我觉得“影响力”虽然有很多学问,但主要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疗效显著的捷径——一夜爆红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关于信息传递之难,认识可能还远远不够。

    Don't Be Such a Scientist: Talking Substance in an Age of Style (别做这样的科学家:怎样在风格时代谈内容)

    作者 Randy Olson 本来是个海洋生物学家,后来辞职去好莱坞当了科学纪录片导演。

    Olson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家把信息传播给想的太简单了。

    2003年,一群海洋科学家历时三年,花费了三百万美元研究经费,完成了一份关于美国海岸环境状况的报告。这份报告反映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所以参与研究的科学家都认为此报告一出必然石破天惊,成为每晚电视新闻的主题、《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封面……总之是就等着被记者采访轰炸了。

    先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花三百万美元写了一份报告,那么你应该花多少钱去宣传这份报告?——不管你现在心里想的那个数字是多少,我都敢说你想低了。

    科研预算里没给安排多少宣传费用,连新闻发布会上的咖啡钱都没准备。最后结果是除了纽约时报在二十二版给了个报道,报告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结束了。

    科学家想的是我这有事实你公众就得听,而真正的事实是公众根本懒得听。

    就连9/11恐怖袭击这样的大事,人人关心,调查委员会最后搞出来的报告,都得花巨大力量宣传。报告出了硬皮书,出了有声书,让委员会成员到全国各地宣讲,再加上国会作证,这么做了两年之后,9/11报告的信息才算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来。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在现代民主国家专门搞学术的人很难左右国家政策。你说你做了研究,写了报告,把事实列举在政客面前,政客就能听你的吗?你的对手——那些利益集团——可是花真金白银雇了专业的游说者去国会游说!别人一天到晚研究的就是影响力和说服力。只要政治是人在搞,科学家就打不过利益集团。

    在商界,人们早就知道产品的客观部分(产品本身)和主观部分(让公众了解你的产品,也就是广告)需要投入同样多的资源和努力。现在看《星球大战》电影那么成功,其实其第一集刚出来的时候评论家并不喜欢,没有达到多少观众。等到后来加大力度做广告,观众人数一多,各种好评才出来了。

    有个低成本电影,《大人物拿破仑》:

    总共拍摄费用才不过40万美元,可是其票房超过了5000万美元。这个奇迹是怎么炼成的呢?

    答案是广告费花了一千万美元。

    拍电影花40万,做广告花1000万。什么叫宣传,这就叫宣传。

    宣传费用基本上要至少相当于拍摄费用。这份海洋科学家的报告,宣传费用只占了3%,所以毫无影响力。

    评论

    我知道宣传要花钱,但我读此书之前从来没想到宣传要花这么多钱。如果一部电影的广告费要比它的拍摄费用还高,这不成了买椟还珠吗?然而现在可能就是这么一个时代。买饮料买鞋买的其实主要是著名运动员的体育精神,买凉茶买的主要是好声音,买鞋垫买的主要是……交智商税。

    而且就连最著名的人物和品牌,也得按这个尺度花钱宣传。

    别的商家最羡慕苹果公司的一点就是每次它开新产品发布会,全球有无数铁杆粉丝伸着脖子攥着钱等。人们说,好公司有顾客,可是人家苹果公司不仅仅有顾客,人还有“听众”!

    可是苹果公司每年还是要花很多很多钱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街上已经人手一个iPhone了,苹果还是担心有人不知道新iPhone有什么功能——而且这个担心非常正确,最近有记者拿个4S上美国街头随机采访,有超过一半的人相信这就是最新机型。

    每个人都认识希拉里,可是希拉里还是要弄很多很多钱去做竞选广告。

    花钱未必管用,但是不花钱则是绝对不行。既然如此,谁有钱谁的声音就大,谁声音大谁就会更有钱,影响力和金钱权力成了一个正反馈系统,那么普通人的声音怎么办?老老实实搞科研的科学家的声音怎么办?有能力治国但又不愿与金钱为伍的政治家的声音怎么办?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每天听到的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别人通过金钱的运作送到我们耳边的,那我们的自由独立又在哪里?

    去年出《智识分子》,出版社说咱们能不能搞个促销——你不是有读书笔记吗?干脆选几段印个小册子,叫《万维钢读书笔记》,随两本书的套装赠送。我就选了十几本书的笔记,每本书挑出一两段有意思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今天说的这本 Don't Be Such a Scientist。

    我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作者有很多真知灼见,语言也非常生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么一本专门讲怎么传播的书,本身销量并不怎么样。

    我当时还希望,看了我的笔记,此书想必会引起中国读者重视!

    而写此文的时候我上豆瓣看了一眼。目前这本书只有四人读过,一人在读。

    所以我也不敢指望这篇小文章的再次推荐能产生任何影响。

    由此得到

    站在信息的接收端是非常愉快的状态,有这么多人千方百计想让你听他说一句。当你一旦站到信息的发射端,工作可就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要有一小撮人执意玩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qo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