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评价或思考事情的天性就是以内心的感受作为基本参照,这个“内心的感受”就是人心中的“锚”,只有抓住这个“锚”,一个人才不会丧失自我。但是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缺少被尊重的环境里成长的人,很容易会丧失这一个“锚”。
有这么一个事情:有人在某个晚上做错了一道题,到了第二天早上在路上走的时候,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在他的附近吐了一口痰,这人心里立刻产生了厌恶感,认为对方是在朝他吐痰,认为是对方知道了他昨天晚上做错了一道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逻辑结果带来的问题。这包括长期的思维习惯,认知边界狭小--也就是他活得很单调孤僻,还有就是他丧失了对自我内心感受到掌握,模糊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边界,所以产生的这么一种臆症。
要分析这种臆症,需要先了解人的一些年幼时期的行为。前面的章节已经说过,每一个人年幼时都有渴望被爱被在乎的天性,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年幼时期的孩童会去取悦本该关爱他们的对象--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当这些孩童遇到那些心智不成熟,不讲理,又有反向依赖思维的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取悦,反而会让这些父母得寸进尺,然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些孩子越取悦他们,他们越不满足。在某些时候,这些孩子可能是为了避免矛盾,又可能是出于同情,他们出现了从他们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父母的方式,进而变成了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方式。
不要以为“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很高级的行为,为了保证心智的正常,一定要先了解自己之后,才去做这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的事情。
前面也已经说过,人理解别人的正常方式是从理解自己之后,通过共情来理解别人的,但是这些年幼的孩童直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的方式,就丧失了他们的自我感受。
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孩子顺从父母,而不是父母照顾年幼的孩子(他们把没饿死孩子称为照顾),这导致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不听话就大喝大骂,不会有多一点的包容,不会去思考是非对错,这种文化是可以归类为虐待的。
在这种文化下,这些孩童很容易丧失掉对自我感受的把握,而人在后期是靠着习惯来过日子的,他们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到了后面会变成一种很自然的又让他们很讨厌的习惯行为。
这类人只要跟他人站在一起,就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这时候,他可能觉得他和对方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牺牲了他们的自我来达到这种高度一致的。而且这类人总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乎别人的目光,无法轻松的活着。
这就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抓住“自我感受”这一个锚,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人。
一个人如果长期的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和做事,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就会出现像上面的人一样,以为别人能知道他的想法。这也就是自我失锚带来的其中一个后果。
TA的心理学①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