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二本新闻学生的采访手札

一个二本新闻学生的采访手札

作者: 侯七鸭 | 来源:发表于2017-08-18 23:12 被阅读36次

    我想将我的实习报告讲几个故事。以前每次被问起什么是记者,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如今,这句话满满都是真诚的分量。我终于明白造就一篇好新闻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机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之间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故事从两次前往灾区采访讲起。第一次是在安阳县永和镇后油房村。安阳县永和冯宿桥上下游2个决口均为20米,淹没面积6.71万亩,涉及18个村,受灾人口4.3万人。这是灾后重建的第十六天,情况已经有很大改善。死水坑、防疫消杀、滞洪区......对我来说只是一堆略带生涩的名词。可对于受灾村民而言是救援、等待、希望。

    8月4日10时,在安阳县永和镇后油房村村委会会议室,村支书李祥林含着泪水,声音颤抖。他站起来,向在场的村民代表深深鞠了一躬:“下一步的重建工作,各位乡亲还要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李祥林今年69岁,在农村基层工作已有52年。我们见到他时,还有村民逗趣地说:“老支书今天可算把衣服穿整齐了。抗洪这么多天,一直穿着一条大裤衩、光着膀子,满村子跑,查看灾情。”两日两夜,灾难面前他连续通宵奋战。三伏酷暑,他身着汗衫裤衩满身泥泞。两次险情,他亲自下井重视人民安危。 那天我真正看到了什么叫做党群一家人,这绝不是临场做秀。“五个村的吃水问题,一万人的饮水安全。丢了命也不能丢了老百姓。”整理录音的时候,脑海中一直回响着这句话。

    第二次终于去了重灾区都里。都里镇的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由于都里镇地处河南与河北的交界处,山区众多,强降雨导致都里镇的河流水位暴涨,通信中断,受灾严重,救援匮乏。早上八点半出发,路上坎坷难行,约十点半到达灾区。这是我第一次去灾区,洪水过后许多桥被冲毁,警戒线比平房还要高。周围到处都是垃圾,几乎是在深泥中行走,路边碎石遍布,房子坍塌,满目疮痍。正值三伏天,天气酷热。由于水质有毒,饮水需要从别的村导入。至今还有150多人无家可归。途中牛老师和我讲述他们跟随市长去积水点考察、坐拖拉机前行、空投物资等经历。最为震撼的是有个村位于排洪口,全村人为了安阳市所有人民的安全放弃了自己的家乡。

    找到提供线索的老人路随林后,我们走访了多家才获得有价值的资料。都里方言接近林县话,听来十分困难。接着等待许久后去都里小学。推开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层低矮的房子。这便是学生们的教室。透过破碎的玻璃窗,看到一楼的实验室已空空如也。洪水曾溢满一楼的教室。操场上跳马、木制桌椅等器材支离破碎。虽不至于满目苍夷但也尘土飞扬,失去往日的活力。在东北角,我们找到了老人所讲述的抗日战争时日寇在都里空投的巡航弹。该弹是当时唯一未爆炸的弹。经处理后,一直挂在村

    中心老槐树当做撞钟使用。直到“7·19”特大洪灾被洪水冲毁,才发现其真正的用途。张海生认为该弹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他希望文物局挂牌对其进行特殊保护,让后代子孙牢记耻辱难忘历史。这是比历史课生动一百倍的亲眼所见的历史教科书。中午在安置点吃了人生中第一顿大锅饭。老师说饭已经比前一周好多了,至少有了油水。我一边饥不择食一边思索着自己平常的浪费增加了几分愧疚。

    记录事实,我们推广殷墟世界文化遗产责无旁贷;追求高度,我们助力安阳方言文化愈走愈远。我会记得白血病患儿小正的爷爷紧握我的双手说,“以后欢迎做一名记者,帮助像我们这样的人。”一个月经历了太多来自老师、同事、采访对象的温暖。其实伤感大于温暖。这一个月来,那些只在报纸上看见过的记者名字,终于成为我身边熟悉的面孔。一个月过去,却是怎么也改不过来把安阳晚报叫成“本报”的习惯了,也改不过来拿到新一期的报纸先看民生版的习惯了,也多么渴望再跟一次稿子,让这份新闻纸上再出现一次“实习生  侯琴雅”的这六个字。

    其实进入大学后,报纸从一份新闻纸变成了我手机里的公众号或是客户端们。读的时间少了。我以为也许总有一天,新媒体时代,报纸会在我的生活里渐渐消失,也从来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会与它以这样的方式亲密重逢。是不是已经走得太远,疲累的我们忘记了为何出发?然后故事,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二本新闻学生的采访手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yz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