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第十七八讲
居官与居家
今天的早读,本来是请好假回老家帮老爹老妈手工割麦子的,结果,天公作美,下起了雨,不得不中止了计划。于是,把这一讲内容独自读完,分享如下: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曾国藩年轻时跟所有有志向的儒生一样,要建功立业,要治国平天下,要“三千里外欲封侯”,可是后来进入官场之后,倔强、正直、“不要钱,不怕死”的他虽然官运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却屡屡成为官场的笑柄和异类。他自己说“平生吃数大堑”,当京官的时候给皇上提意见、坚持打击权贵的立场屡屡“为京师权贵所唾骂”,后来在长沙办团练因为越殂代疱“为长沙(官场)所唾骂”,在江西打仗的时候又“为江西(官场)所唾骂”。甚至当年给皇帝讲课,因为自己一张课堂布局图画的很难看,结果“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后来处理天津教案失败,更是被骂作“汉奸”、“卖国贼”,甚至晚年因支持荣闳的留学生计划,也被士大夫们嘲笑为老糊涂。
从曾国藩一生为官的历程就可以看出来,只要不放弃立场,只要不同流合污,只要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在官场就难逃挨骂的命运。
况且,洞悉天机的他总是认为官做的越大,危险也就越大。
一种危险来自封建专制下的皇权压迫。他总拿物极必反的道理来教育弟弟。他后来越是位极人臣,就越是对仕途乃至家庭的命运担心。他说,读尽史书,发现功高盖主的很少有好下场的。甚至怕自己一旦出事要连累家人,连累弟弟们。所以,在专制皇权的影响下,再伟大的政治家也多少有些诚惶诚恐的奴才心理,这样的“居官”,能是长久之计吗?
还有一种危险来自自身权力欲膨胀后的修身失败。曾国藩曾经总结过一个著名的“居官四败”说。昏庸懒惰、放松部下、骄傲狠毒、胡作妄为、贪婪鄙陋、无所忌惮、反复无常、惰性狡诈,这些都是自身的性格或个性缺陷,都是儒家知识分子所谓修身的失败,只要有一条必定身败名裂。
还有一种危险,或者说居官还有一败,即居家败者也易居官败。当年,严嵩虽然被骂作奸臣,但好多坏事都不是他做的,都是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严世蕃做的,最后也是因为这个严世蕃身败名裂,结果把他老爹也拖得身败名裂,这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教育失败导致的居官的危险,这就是居家的问题了。
曾国藩为什么说“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这到底体现了他怎样的家庭教育思想?他为什么要穷尽心力进行他“千古第一家训”的创作呢?
首先,家是人生进退的最后一道防线。家破了,人就亡,因此有个成语叫“家破人亡”;国破了,家也亡,因此有个成语叫“国破家亡”。人亡是修身的失败,国破是治国平天下的失败,不论哪一种失败,都与齐家的失败息息相关。
齐家既是修身的检验,更是治平的预言家,就像浓缩的国,它是一个预演的平台,如果你不能齐家,说明治国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要兴旺发展,关键要靠精神。
曾国藩有个著名的“绵延”论,
他说官宦之家一般绵延不过一二代,商贾之家一般绵延不过两三代,耕读之家可绵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可绵延九十代。至于耕读孝友之家,自然可以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了。
他所说的“绵延”当然不是生育的延续,而是指一个家族的兴旺发展。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要兴旺发展,关键要靠什么?
——肯定不是财富,也不是世俗的名利或名位,
只能是精神。
“一意读书”,“做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就是曾国藩“居家乃为长久之计”的底线!
因为要树“明理君子”的家风,他坚决主张清廉自守。
因为要树“明理君子”的家风,他坚决反对曾国潢官绅勾结,就怕弟弟变成一个乡间的恶绅。
因为要守“明理君子”之家风,他规定家中男子每日工作、读书,女子每日纺绩、酒食二事。甚至他和欧阳夫人带头示范,身体力行。
因为要守“明理君子”之家风,他在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之余,一生努力地进行家书、家训的家庭教育,他的“八宝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本堂”,他的过隙影日记,求阙斋日记,他的数千封家书以及无数的家训名联与名言,都不仅仅是他教育智慧的展现,更是他将齐家与居家中精神层面、理想层面的财富传承下去的努力与实践。
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他“居家乃长久之计”中丰富的家训智慧之所在。
家庭教育确实很重要,她承载着对人的修身检验和对国家、社会贡献的体现。我们作为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 ,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然后,用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先朝这样的人去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