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老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
丰子恺老先生的这幅具有年代感的画一下就把我拖进了被封尘已久的旧事当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物资匮乏,物资调配运作的机制是市场计划经济。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购物票:买米需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煤要煤票,其他的许多物品也要凭购货本,而且还经常需要早早起来排长队才能买到。
画中之所以出现“新老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的题字,是因为当时每人每年只能分到16.3尺布票,我们做外套、棉衣、春秋衣、卫生衣、汗衫、背心等都要用到布票,甚至买双布鞋也需要布票。在那个年代,家里有三个五个兄弟姐妹属于正常,有的家里还有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的,单凭计划分配的那点布票哪里够用,况且家庭的收入来源有限。
那时候兄弟姊妹的年龄相差一般都是两三岁,所以,只能先给老大做新的衣服,等老大穿旧了正好老二的个头也刚好长到合适穿的时候,顺其自然的老二就到接着穿。小孩的天性是好动的、特别爱闹腾,布衣本身的耐磨程度有限,老二能捡到穿旧而不破的衣服那已是万幸,到老三穿破的、老四穿补就不足以为奇了。
我们家的老大是我的表姐,因为小姨过逝得早,所以表姐和外婆一直随我们在一起住。表姐的个子长得比同龄人高,衣服布料肯定消耗大,我们的布票份额都被她占用了,她又喜欢跑步、打球做各种运动。不过还好女孩子比较爱臭美,加上表姐喜欢运动,个子长高得快,所以呢衣服很少被穿到破。我姐幸运地能穿上表姐传下来的旧衣服,可轮到我的时候就没那么幸运了,等我捡姐姐的旧衣服时只能是破旧的。所幸的是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外婆,她经常在破旧的衣服上绣些动物或者小花之类的图案,我穿着这些被改装过的衣服上学还常常被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也因此我跟着外婆学会了手绣等女儿红的手艺,自己就经常在衣物上缝制些喜爱的图案花边之类饰品,有时还帮那些喜欢的同学绣衣服饰品,还常常做些小挂件挂在书包上,在当年也还算得上是既潮流又时髦的东西。
虽然“新老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这样的日子对于现在的生活而言,也许是不堪的,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亲情和友情却多了份真诚,精神食粮却是富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