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 打卡《博弈论》
一看我这标题,你也许会想,呆若木鸡和不战而屈有什么联系呢?
相当有联系。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斗鸡游戏,现在用来比喻人呆头呆脑,像木头做成的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最初的含义却正好与此相反。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文是这样的:
“纪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在这个故事中,原来纪子训练斗鸡的最佳效果就是使其达到“呆若木鸡”的程度。“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
“呆若木鸡”的典故是斗鸡博弈的一种,它的基本原则:让对手对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行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再凭借自己的实力打败对手。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所谓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根本不用短兵相接,直接心理上就打败对手了。这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上上策。
这样看来,“呆若木鸡”和“不战而屈”异曲同工,都是高级的博弈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