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前阵子在一个公众号留言区看到一个很经典的回答,大家感受一下: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有广泛涉猎读书或者大量搜索各种资讯的习惯,看到好的、觉得有价值,就马上收藏起来,越收藏越多,似乎感觉自己读过了很多书,收集了不少的资料,指不定啥时候就能派上用场。然而信息的数量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知道由信息变为知识需要一个拆解、吸收、重组的过程。只是表面看过,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重组,是不会留下什么印象的,更别提用这些知识来创造财富了。
本质:松鼠症
“松鼠症”,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是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哪怕这些东西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
这跟大量的读书却不思考、不总结、不提炼是一样的,企图用阅读的数量来掩饰头脑的懒惰,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解决方法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动笔,不读书”。要读书,就要动笔记录,写下读书笔记。
吴伯凡老师说过:
“不动笔,不读书”是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按说读和写是两种状态: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但你想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动笔:
初级的动笔是在书上划重点做批语;深度的动笔是写读书杂记,也就是书上的观点、见解和概念成了触发你思维的一种手段和契机,你这个时候读书就不仅仅是在存储,更多地是在提取了。
书里的话引发的是你的认知生产过程,这种过程又不是完全撇开书本的,它跟这本书的问题相关——一本书除了负责将内容输入给你以外,其实也是在引发你进行认知的产出。
为了写书评而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就会不断地主动去思考,不断地跟作者的观点交锋,这是一个很好的头脑锻炼、思想体操。
我也有过“松鼠症”,曾经花了一周时间来整理,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储存在各种终端的收藏资料,比如微信、网页、新闻客户端等等,全部归档到有道云笔记,来进行统一管理,分类,打标签,写上几句感想,方便后来的查找,为输出文章提供各方面丰富的素材。
学以致用的方式
1、分享
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交谈、聚会的时候,尝试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如果自己能说清楚,对方也能听得明白,就是自己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如果中途卡壳或者有很多地方记得不清楚,那就表明自己只是大概了解,并没有完全掌握,需要加强这方便的训练。
现在知识分享课程很多,如果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尝试,觉得自己真的掌握了一项技能,就可以尝试在各种社群进行有偿的在线分享,很多牛人就是这样完成了知识的变现。
2、写作
用写作的方式,把读过的书、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各种写作技巧,产出一篇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的文章,既能帮助自己来巩固和掌握知识,又能锻炼自己语言提炼和组织的能力,还能帮助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3、践行
我们不仅仅要有思想上的提升,当我们接触到一项很好的方法和技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可以怎么做,立刻着手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总结:
我们了解了“松鼠症”,知道学以致用才是我们读书的根本,用分享、写作、践行三种方式就可以真正的把知识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