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楼下爸爸歇斯底里的呐喊声传了过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在陪孩子写作业。这样的场景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种痛苦相信当父母的都能够明白,也都经历过。
好不容易吃完晚饭,关掉了电视。可以开始做作业了,可孩子一会说要上厕所,一会又说口渴了。重复讲了三遍五遍的内容,写到作业本上竟然还是错的,父母没办法只有吼骂孩子,被气的血压升高,心脏病都犯了。
我们到底应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呢?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会陪着孩子写作业。针对这个普遍现象,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指出:陪是不对的。
1.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不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只有孩子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这样以后孩子就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学习从强制性的义务变成了自己的“工作”。
与之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自觉意识,就会想尽办法偷懒,不能主动学习,学习变成了孩子最大的负担,对长远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损害。
2.好方法都不痛苦
面对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是看自己是否觉得“痛苦”。好的方法一定是不痛苦的,只有你做错了,才会觉得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是父母自己的,也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觉得痛苦。如果整个家庭都处在这种方法错位的痛苦中,自然无法构建出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
但是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家庭陷入了这种痛苦。家长往往会认定一种方式方法,沉溺于其中,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变通,最终把事情做得越来越糟糕,孩子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家长要做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非常关键。好的家长不应该是发号施令的人,而应当和孩子共同成长,做孩子的榜样。
很多人自己生活得不得志,工作中遇到麻烦,带来情绪的波动,最终把气撒到孩子身上,这是极为有害的。
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希望经由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这都是强加给孩子的负担。
优秀的家长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平等对待孩子,和孩子一起进步,塑造更加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对待孩子的态度
1.信任
对待孩子,信任是第一位的。
家长对于孩子的控制都是源于恐惧和不信任。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法,所以无所适从,总是担心孩子。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美好的,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信任孩子。家长要做的干预不需要太多,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导即可,不能总是事无巨细地横加干涉。
一旦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信任感,就会更有自信、更容易向家长袒露心声。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也会就此形成。
2.自由
家长应当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孩子天生是向往自由的,这种天性不应当被束缚。孩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他们面对的世界无限宽广,一切皆有可能,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空间。
具体到家庭教育之中,给孩子自由意味着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倾听孩子的想法,多沟通、多协调,达成亲子双方的和谐。
3.爱
爱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家长应当对待孩子的最重要的态度。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爱要表现出来,也要说出口来,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一旦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待他(她)的态度是不爱,就会陷入失落,进而产生逆反。孩子是期待爱的,也是对家长充满爱的,这一点上需要互相契合起来。
三、母亲的方法
除了态度层面的转变,掌握正确的方法也很重要。处理亲子关系,有技巧可循。
1.多动脑筋
和孩子打交道,首先要做到的是多动脑筋,不能一根筋、认死理。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着急,停下来想一想,思考问题的成因、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停下来想一想”的习惯可以帮助家长稳定情绪、避免对孩子发火、做出冲动的举动。
针对具体的问题,也要开动脑筋想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论。
2.合理妥协
有人说,不能对孩子妥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与之相反,要学会合理地对孩子妥协。
对孩子妥协,意味着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合理的空间里赋予孩子权力,让孩子做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指引即可,不必一切替孩子做决定。
妥协是一门艺术。家长要摈弃“唯我独尊”的想法,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候孩子会给你意料之外的精彩答案。
3.换位思考
和孩子相处,换位思考十分重要。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判定孩子的做法、说法、想法是“错误”的。
但是孩子不会理解你的想法,你也不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这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盲点。
和孩子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从孩子自己出发,看他(她)眼中的世界,解决他(她)遇到的问题。
四、问题辨析
1.不要在学习上过分计较
太多的家长在学习这件事上对孩子过分计较,这是非常有害的行为。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考到前三名,必须考试拿到双百,必须考入名校······这些强制性的要求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也没有必要。
与其给孩子设置这种要求,不如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恐惧学习。这样反而更可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潜力,让孩子的学习获得更好的效果。
2.没有必要发脾气
家长总是难免对孩子发脾气,事后想一想,很多家长会觉得没有必要,不应该发火。
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大人,家长发火的原因很多,但是孩子往往根本无法理解,不知道家长为什么生气,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却不知道如何改正。
其实孩子能犯多大的错呢?无意的错误、微小的错误都可以一笑而过,把错误转化成亲子关系中的共同回忆,反而会很美好。
3.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纯粹的,爱是美好的。其实不存在“溺爱”,因为溺爱不只是更多的爱这么简单,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只是家长控制孩子的欲望。
家长强行给孩子喂饭、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出发点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满意,却忘记了考虑孩子的感受。
爱应当用合理、适度的方式表达,让孩子可以愉快地接受。单向的溺爱不仅是无益的,更是有害的。
4.上不上补习班?
要给孩子上补习班吗?需要首先看清楚的一点是: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惯性。
别人的孩子上了一个又一个补习班,作为家长往往会觉得惊慌失措,生怕自己的孩子掉队,所以也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补习班。
实际上很多补习班之间的功能是互相重叠的,没有必要上太多类似的补习班。补习班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孩子也是人,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作为家长,要合理分配孩子的时间,给孩子留下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5.孩子的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比学习更加必要。
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关乎这个孩子的未来。
如果孩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品格教育,长大了就会成为一个更能融入社会、更能和人和谐共处的人。相反,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品格教育,可能使得孩子在日后走入歧途。
6.棍棒底下出孝子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说法,但既没有依据,也没有道理。
随意打骂子女,带来的是亲子关系的畸形,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童年时受到父母体罚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对父母的畸形虐恋,无法获得正常的家庭生活。
表面上看,棍棒底下出来的孩子会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父母临终时会痛哭流涕,但是这种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也会带来子女本身的心理问题。
因此,无论如何打骂孩子都是不可取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平和幸福,家长都要克制心中的不满,和孩子好好交流,避免“用棍棒说话”。
7.小事情就是大事情
首先,教育当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大事。亲子教育里,每一件事都关乎孩子的未来,关乎一个人的成长,马虎不得。
其次,教育的高深理念和宏大理想,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精妙,最终都需要落到实处,落实在细节之中。优秀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关注细节,把理想、理念落地的教育模式。
因此,在处理家庭关系、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细节,关注小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小毛病,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8.走出教育误区
伴随着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的理念和风气也在发生变化。一些现在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在不久前可能仍然只是少数人的倡议。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要让孩子读古诗文、背诵诗词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问世的时候,大部分的家长没有认识到让孩子阅读古诗文的重要性,而尹建莉老师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让孩子从小读古诗文,培养了孩子很好的人文修养。
类似的“误区”还有很多。家长的思维是有限的,却要去把握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必然会出现不足。做好家庭教育,必须保持学习、提升家长自己的教养水平。
做好家长并不容易,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值得我们去付出。
好家长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每个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