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所有人都有过拖延的情况,比如某项任务很重要,就是打不起精神去做。而拖延症就像一个黑洞,把我们生命宝贵的时间吸走。
人性,是数万年遗传下来的。亘古的基因特性不是可以轻易战胜的。克服拖延的方法,不是去战胜自己的拖延的人性, 而是利用它,改变拖延的进展方向,由负面变成正面。
方法一:5分钟行动法。
一般我们去做一项任务时,如果没有很大的动力,就需要自己说服自己,比如学习某个考证的课程2小时。这样的说服显然缺少力量,大脑的想法是:要学习这么久,不想学啊。归根结底是因为任务量太大了。
换个思路,马上就不同。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只要开始行动5分钟,就坚持5分钟,结束后我可以就停止任务,但如果感觉还可以继续做任务,那我就继续做任务到不想做了为止。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持续行动的时间,都远远大于5分钟。即使个别情况下,我们真的就只持续了5分钟,也比完全没行动好。其基本原理就是,行动具有惯性,行动比想法更能推动行动。这也是“微习惯”所倡导的“把任务小到绝对能完成的程度,开始行动形成习惯”。
方法二:走在进度前面
如果我们有相对固定的任务,比如每周完成一篇文章,那我们在当周写作时就很容易拖延,感觉有压力来逼迫,就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从而拖延。而走在进度前面,就让自己有了控制权。我自己就是提前两周写好007的文章,即使某一周整整七天都拖延,还是能完成每周作业。
虽然对于偶尔的任务,利用截止日期逼近来逼自己完成任务是有效的,但完成的质量必然受影响。当我们走在进度前面,我们就给了自己偷懒和拖延的空间,就有更长的时间,更少的压力,更可能追求主动做事。
方法三:转变思维:长痛大痛不如短痛小痛
一般我们做选择,都认为是在当前快乐和当前痛苦间做选择,或者眼前的快乐和长远的快乐间做选择。比如我是吃这个蛋糕还是忍着不吃?是打游戏还是学习?如果这么想的话,大脑肯定更倾向于及时享乐,摆脱眼前痛苦。但这么想就是把自控之后的长远结果,变成了不完成也就是没有快乐而已。
我们要把这种思维模式变成,我们是在一时短暂的痛苦和长期绝望与自我谴责的痛苦之间做选择。那么,我们大脑就更愿意去选择短暂的小痛苦,来避免长期的大痛苦。说白了,把拖延、放纵的后果想得越痛苦越好,吓自己。我自己就用这种方法通过了非常多的考试,面试,吓吓自己,才能让自己准备更充分,最终结果也都让人满意。
学会这三招,克服拖延症,小菜一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