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逛寺庙。我喜欢寺庙那古色古香且又相对华美的建筑,喜欢寺庙里那种平和虔诚的气氛,也喜欢看庙里的各类菩萨像。
我所在的小城近郊(现在已是市区了)有一座小山叫化成岩。因山体半是石灰岩半是泥土故名为“岩”。山上有一座化成寺,据说这是一座建于唐朝的古寺,我现在仍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时的情景:沿一条蜿蜒的山路上山,山路尽头几级石阶,一个石砌山门。这让我想起《水浒》和《西游记》里的寺庙大门,觉得就应该是这样:一面临崖,下有滚滚江水;一面是长满高高低低树藤的石壁。经过了文革的打砸,老辈人口中说的曾富丽堂皇的化成寺里面一片灰暗,连至高无上的菩萨都灰头土脸。
多年过去了,不久前我回到家乡,听朋友偶然说化成岩现在可是大变样了。于是便去旧地重游。一下公交便见到了一座高大华丽的山门,上悬大大的牌匾“化成禅寺”,现在的化成岩寺早已不复当年的寒酸相了:在山脚下建起了大雄宝殿、讲经堂、僧房、斋舍。轩敞的大雄宝殿后面左右各有一道带华美廊顶的台阶,上去便是原先的庙堂。只是也改建成了高大华丽的新建筑,门上悬挂一精美牌匾“观音堂”。踏进堂门,雍容华贵的观音大士让人炫目!当年这个位置上的那尊面蒙尘灰的泥菩萨呢?这还是当年那清幽小庙吗?我双手合十向菩萨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十遍,便出得观音堂来,在门口的香盒里拈了三炷香点燃插在了门口的大香炉里。向菩萨们礼拜过了,我急急走向观音堂一侧,那里有我真正要看的重点。
庙旁边的石壁上有大量历代石刻,因缺乏保护而剥蚀脱落了大半。我见那块刻着“唐李德裕读书处”的铭刻还在,心里松了一口气。李德裕是唐朝一代名相,一生饱受党派排挤,唐文宗大和七年被贬袁州任刺史。谪贬袁州时常来这个背山面水的寺庙里读书。地方志上记载李德裕贬袁州只有九个月,却为地方大兴读书之风气,革除了买卖奴隶弊政。让当时地处偏远的袁州面目为之一新。由此看来古代的贬谪官员制度对远离京城的偏远地方倒是大有好处:历史许多名人被贬到偏远地方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给贬谪地带去了新气象。让当时一片蛮荒的广大南方出现星星点点的文明地块,终在千百年后强势崛起于华夏大地。你要说这与寺庙有何关系?有关系啊!很多贬官来到贬谪地后都是住在寺庙里啊。当年他们依庙而生,他们离去后,庙因他们而名!
查资料:闭关静修是佛教一种非常庄严的修行方式。这让我对小寺白云庵肃然起敬!能敬守高要求约束,这是一群真正的信徒。
回程,进一家小店喝点什么,休息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