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常常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变成“附加条件”了。常常给孩子传达这样的思想,孩子你自己把饭吃完,我就给你玩ipad。孩子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等下我给你吃饼干。孩子你把什么什么做好来,周末我带你去买玩具等等的所谓附件条件。但是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变成一种依赖,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
每个父母相信都存在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无可避免的。但是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变相的要挟!
要我吃饭可以,但是必须放动画片给我看,要我早点睡觉,要先给我玩半个小时的ipad!等等各种各样由孩子提出来的条件,就变成变相的要挟了。
其实这个都是很正常,孩子觉得父母需要我做什么。首先需要满足我自己的要求。可能父母觉得孩子这些要求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样会另孩子长期这样下去,没有做事的主动性。以后再做什么事过程中,都需要有个首要条件,才会去执行!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美军士兵的故事:
他参加完越战回来,受了重伤,给炮弹炸掉了一只手跟一只脚。他心理很自卑,但是他还活下来了。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他回来了,但是有一个请求。想带一个战友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因为那名战友无家可归了。而且战友在战争中少了一只手跟少了一只脚,现在走投无路。恳请父母可以收留这名战友。事实上,是他自己在战争中受了伤,少了一只腿,一只手。他想知道父母是怎样的回答?父母对儿子说;儿子我很遗憾,但是我可以帮你战友找到个安身之处,父母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你自己再说什么吗?像这样的残疾人士带到我们家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负担,我们自己还要生活,不能让他这样的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慢慢把他忘了吧,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的。就在此时,儿子那边挂了电话。他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了。
到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来自旧金山的电话。告诉他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死亡了。警方也确认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这对父母伤心欲绝的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的带领下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的儿子,但惊讶的是儿子少了一只手,少了一只脚。这是一个案例。这是孩子对父母的考验。但是孩子的一些行为心理,都是父母所造成的。为什么父母没有答应孩子的条件,会让孩子受到打击呢。所有这一切都是父母对孩子一生影响教育下所造成的。
不要把奖励当做孩子的交换条件
孩子做事爱讲条件,并非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这都是父母自身去造成的。等到孩子的条件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到家长无法接受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再去反思可能已经晚了。这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困扰。为什么这次父母不愿意了,等等一些奇怪的想法出现。
你无形中答应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孩子都感觉这是应该的。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在孩子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种依赖的需求。如果有一天家长未能满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也许会出现上面“越战归来美军士兵”的类似例子。
孩子的潜意识都是觉得条件才是重点。我好好写作业,我等下就可以玩ipad,我这次考试成绩达到100分,我爸妈就会给我100元人民币的奖励。可能孩子更重视的是条件,而对于家长本身的出发点意愿却不是感兴趣的!那么这种条件,如果家长没有作出承诺下的情况,孩子可能反而会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虽然有时候,一些家长在可以允诺下的条件是最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同样持续这样下去,必然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变相的要挟。所以家长还是要学会引导孩子自发主动去完成某件事。条件只是对孩子前进的推动力,就像孩子不喜欢吃饭,许多家长买来一种“摇饭团神器”。就轻松解决了孩子吃饭的问题。饭还是同样的饭,只不过变成一个个“圆圆的饭团”孩子喜欢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喜欢看动画片,或者喜欢玩ipad,而是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兴趣是什么。只知道做这样的事是好的,潜意识只知道玩ipad,看动画片,都是好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也是好的,家长学会融入到孩子的学习当中。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的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