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内含隐意
言谈话语暗藏玄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4714230/abddb3f7863de2e7.png)
曲径通幽何处寻?连环九解是为真。
长龙布雨云中见,雾海苍茫化此身。
宝黛爱情,看似缠绵悱恻,实则暗藏玄机,另有深意;宝黛话语,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另具心眼,别开洞天。作为宝黛爱情之女主人公,黛玉更是我国古代才女之理想化身。她酷爱读书,诗词典籍,无所不通;她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富于灵气;她思如泉涌,提笔即书,作诗极多;她还多愁多病,伤感损身,风柳超群。她与宝玉一起谱写出美妙绝伦,内涵丰盈之宝黛爱情,实是千古绝唱。
宝黛爱情确实值得我们探讨。前面的分析文章,我们专门探讨了第四条隐线下的第一条小隐线的构成情况。现在我们来看看第四条隐线下的第二条小隐线在前二十回中的具体情况。
宝黛爱情是这条小隐线的构成因素。构成因素是由他们俩包含的解谜总纲而共同缔造的。宝玉的“曲径通幽处”只是解谜总纲之一。我们现在来看看黛玉是解谜总纲之一的具体情况。在《红楼梦》文本第七回中,雪芹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事件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周瑞家的在给林黛玉送宫花时,雪芹这样写道: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玩呢。
在这里,雪芹一笔带过了“九连环”这一小游戏。这样描写看似毫无意义的闲笔,好像不会包含什么特殊意义。其实不然,这正是雪芹的“闲笔手法”。“九连环”这种小游戏之中包含着雪芹非常深刻的隐藏语意。它只被雪芹描写过这一次。我们注意到,黛玉为何不在其它地方解“九连环”,而要在宝玉房中解?她不可能自己带着“九连环”,跑到宝玉房中来解。那“九连环”就是宝玉的。宝玉喜欢和黛玉一起玩耍,他们一起在解“九连环”。周瑞家的送宫花来时,他们还没解开,也许以前没有解开或解开过。在这里他们被周瑞家的打断了,雪芹没交代这次是否最后解开了。以黛玉细腻敏感的性格特征来看,她一定会接着将复杂的“九连环”解开的。
我们阅读完《红楼梦》文本后与“九连环”进行对比就能发现两者之间十分相似。《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就像“九连环”一样,是由很多个环连在一起而构成的,环与环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每个圆环都是一条故事情节的叙述线索,而《红楼梦》文本中的每条叙述线索都是由一个主干上套着好多个圆环来共同构成的。然后再将这些线索环套环地连在一起共同作用,从而向前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像“真事隐云”和“假语存云”就是这样,他们两人几乎同时出现,构成一个圆环向两边发展的起点,他们各自代表着“真”与“假”而分开来行事,最后在《红楼梦》文本的结尾,向两边发展的线索又最终合在了一起,来封闭这个圆环。他们两人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文本中最大的一个圆环。再像雪芹对“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的描述也是这样的。雪芹先让两人同时出现作为圆环的起点,然后再让二人分开来各行其事,最后再于《红楼梦》文本第二十五回中通过启发“通灵宝玉”除邪祟的功能而又合在一起来结束他们的故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环,而这个圆环闭合之时,我们又看到了下一个圆环,并且有时是好几个圆环套在一起的。另外,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会采用“九连环”的方式来进行。像男主人公宝玉就是这样的情况,他同时代表两个内涵,其性格也是在向两边发展,时而表现出雍正皇帝的作为,时而表现出雪芹自己的作为,最后出家成为“和尚”,将两种内涵彻底“合上”,连在一起而封闭了这个圆环,也彻底封闭了《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
再如《红楼梦》文本的五个书名分别就是五部书,它们也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雪芹将它们分开来写,将其中的四个书名一口气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而将最后确定的书名却写在了第五回中。然后雪芹将《红楼梦》文本的前五章回分别对应着这五部书,有关这一点的情况我们以后会专门进行分析探讨。这使得我们红迷朋友阅读至第五回时,要用相互联系的解谜手法,想到第一回中的另外四个书名,从而想到这五部书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雪芹有好几次将我们红迷朋友的目光引向了这五部书,像大观园的五开间大门就对应着五部书,像刘姥姥误闯入宝玉精美卧室的过程同样对应着五部书,还有我们在“四书”分析文章中指出的行酒令和后面的猜灯谜活动也对应着五部书。雪芹通过多重故事情节不断地提示我们红迷朋友,这五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包含着内在意义,最终这五部书构成的圆环才彻底封闭。但是雪芹在这一圆环封闭之时,又写到了下一个圆环,像第五回中的判词仙曲,这其中又包含着雪芹的好多圆环,来继续开展故事情节。
“九连环”是我们的又一个解谜总纲,它和宝玉的“曲径通幽处”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一起构成了《红楼梦》文本的解谜总纲。我们红迷朋友可以看出“九连环”也是雪芹对写作手法的一种创新。雪芹运用“九连环”手法不断写出各种圆环,环套环,一环结束一环连,这样来推动《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和隐藏语意向前发展。“九连环”中的每一个环都构成了雪芹的一个谜局。每个圆环中的故事情节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而其中的隐藏语意则是为总谜局服务的,这也充分体现了雪芹的系统论构思。因此,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就得找出每一个圆环中包含的所有内容,将它们连在一起来进行分析推理,这样才能弄清楚雪芹的创作方式、创作意图和其中包含的隐藏语意。这也是“九连环”与“曲径通幽处”之间的区别。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由宝黛爱情构成的第四条隐线中的第二条小隐线的具体情况。因为这条小隐线很长,我们只能先说前边部分的具体情况。
宝黛初会是《红楼梦》文本中非常精彩的内容之一。其中的四书部分我们已经分析探讨过了。这之后,黛玉一句话就使得宝玉摔玉,行为痴狂。至晚间,黛玉更是泪流连连,“还泪之说”就此开启。那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宝玉摔玉这一故事情节?宝黛初会是宝黛爱情的开端,是似曾相识的“木石前盟”,更是雪芹血泪控诉的开启。宝玉是双重身份,分别代表着雍正皇帝和雪芹自己。宝玉摔玉则代表着雍正皇帝对雪芹的一种折磨摧残。这是宝玉双重身份相互矛盾的一种表现。这种矛盾冲突表现为一种痴狂行为,别人难以理解的一种异样行为。是黛玉引起宝玉摔玉这一行为的。黛玉同样是双重身份,分别代表着雍正皇帝的朱批圣旨和“还泪之说”中的眼泪。那么宝玉摔玉这一行为就很好理解了。正是雍正皇帝朱批了雪芹曹氏家族的抄家圣旨,引起了曹氏家族被抄家的后果,甚至雍正皇帝连雪芹也想一起治罪,最后只是因为别的原因,雪芹才得以避免“玉碎”之局,这也是宝玉摔玉而被众人阻止的隐藏语意。
在宝黛爱情中,也有次要人物参与其中,比如像茜雪。我们来看看茜雪包含的隐藏语意。她是宝玉房中的一位丫鬟,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一共描写了三次茜雪。第一次是在第七回中,雪芹这样写道:
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只说我与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说着,茜雪便答应去了。
第二次是在《红楼梦》文本第八回中,雪芹写道: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
第三次则是在《红楼梦》文本第二十回中,雪芹最后一次侧面交代了茜雪的情况:李嬷嬷见他二人来了,便拉住诉委屈,将当日吃茶,茜雪出去,与昨日酥酪等事,唠唠叨叨说个不清。
这三次描写茜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圆环。茜雪这个人物形象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她是宝玉身边的一个丫鬟。她的地位和袭人是基本等同的。有关这一点,在《红楼梦》文本第四十六回中,雪芹通过鸳鸯向我们红迷朋友说得一清二楚。鸳鸯说的十来个要好之人中就有袭人、琥珀、茜雪等。这也可见茜雪是一个很有地位的丫鬟。她在宝玉身边的地位与晴雯、麝月她们一样,是属于金陵十二钗又副钗中的人物之一。因此刚开始,宝玉还是对她挺不错的,她还算得上是宝玉非常看重的一个丫鬟。但后来她的地位就下降了,以至于最终被宝玉逐出贾府。其实茜雪这个名字是雪芹的谐音手法。“茜雪”的谐音就是“欠雪”,意思是(满清封建皇帝对雪芹的曹氏家族)欠下平反昭雪这件事。茜雪的第一次描写是很有意思的。宝钗是有病之身,同样,平反昭雪一事也是雪芹的心病,得寻找药方来治疗这块心病,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茜雪去薛家问情况,这个“薛”字的谐音雪芹在“护官符”中已指出来是“雪”字了。因此,实质就是茜雪去问雪,也就是去问平反昭雪一事,是宝玉让茜雪去的,实质上就是宝玉问雪,也就是雪芹问雪。我们红迷朋友可想而知,最终没有问出结果来,平反昭雪一事还是悬而未决。
第二次描写茜雪是她在为自己辩护,说把茶给李奶奶吃了。宝玉为此要撵李奶奶。值得我们红迷朋友注意的是,这里的“李”字同样是谐音,对应的是“理”字。这说明宝玉(也就是雪芹)开始还是相信满清封建皇帝的,相信满清封建皇帝会以理给雪芹的曹氏家族平反昭雪。这也说明雪芹就平反昭雪一事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平反昭雪一事还没有个结果,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最后雪芹都快彻底绝望了,雪芹甚至觉得天下没有道理可言。这样一个明摆着的血泪真相,满清封建皇帝却置之不理,雪芹自己已经是有冤无处诉的心境了。于是雪芹想借宝玉撵李奶奶一事将各种道理一律丢弃。因为平反昭雪一事老是这么欠着,这时的雪芹一看见茜雪就没有好心情,于是雪芹想彻底摆脱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将满清封建皇帝欠下的平反昭雪一事彻底从自己心中撵出去,甚至雪芹更想撵出去满清封建皇帝的各种道理。这才是雪芹第二次描写茜雪的真正含义。
第三次描写茜雪则是雪芹在说最终结果。这时的雪芹已经彻底绝望了,原本是想撵出去满清封建皇帝说的各种道理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却被亲朋好友劝说让他放弃满清封建皇帝欠下的平反昭雪一事,最终雪芹不得不丢弃“欠下平反昭雪”这一事实。这也就是说雪芹此时已不再对满清封建皇帝抱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了,彻底放弃了平反昭雪的想法。至此,茜雪一事才彻底结束,这一圆环也彻底封闭起来了。我们红迷朋友从中可以看出雪芹这时处在非常矛盾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也说明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文本并不是在讲风月之事,而是在讲述雪芹曹氏家族的血泪往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红迷朋友可以自己去寻找,我们就不再列举了。
综上所述,“九连环”是对宝玉提写的解谜总纲的一个补充,它与“曲径通幽处”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文本的解谜总纲。“曲径通幽处”是指出了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的路径会是不断变换的。而“九连环”则是指出了每一个谜局的构成情况,其中的每一个圆环都会是一个谜局,我们红迷朋友只有不断解开这些圆环,才能最终追寻到红楼迷踪,从而解开《红楼梦》文本的整体谜局。因此,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各自呈现着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特征。这是它们之中包含的辩证关系。雪芹并未在《红楼梦》文本中将“曲径通幽处”和“九连环”相互补充的关系加以明显说明。
我们再接着说宝黛爱情,在《红楼梦》文本第八回中,雪芹这样写道:
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这里看似在描写黛玉对人际交往的看法,实质上雪芹是在借此讲述《红楼梦》文本的叙事理念。即《红楼梦》文本在叙述故事时是相对比较均衡的:一、故事情节的紧密程度是比较均衡的。《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舒缓有度,错落有致,章法分明的。二、《红楼梦》文本每一章回的字数也是相对比较均衡的。每一章回的字数在八千字左右,只有个别章回字数超过一万多。三、《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是相互穿插来推进的。这正像黛玉说的,今儿他来,明儿我再来。不要一下子全聚在一起而呈现出来。雪芹叙述故事也是这样穿插来进行的。四、《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和隐藏语意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也是今天他来,明天我再来,都是和聚会有关的。雪芹讲述的各个故事情节和隐藏语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对应关系。这同样是雪芹的一种提示。五、《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和隐藏语意是分散开来进行交代说明的,而不是一次就将所有内容全部说出来的。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发展,雪芹都是零散的逐步进行。这实质是一种零星表达手法,我们称之为“星星点灯法”。这就如同黛玉说的这种不冷清,也不太热闹的聚会。雪芹对同一个人物形象、事理进展或隐藏语意都采用今天来说一些,明天再接着说一些的手法来进行表达。这也是雪芹在采用“星星点灯法”进行创作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结果。
后面,雪芹在《红楼梦》文本第十九回中这样写道:(黛玉)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
这里看似黛玉以调笑方式来试探宝玉,其实雪芹这样创作还有深层隐意存在。这里黛玉说出了“奇香、暖香和冷香”三种匹配之香。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谐音四字句。“香”字被重复运用,我们构成谐音四字句时只取一次,并且也像书中一样用在句尾。三种匹配之香以书中前后顺序取用来构成谐音四字句,即“奇暖冷香”。对于“奇”字我们用其本字,意思是出其不意。“暖”字还有一种书写方式是“煖”,“煖”还读作“轩”音,因此可以谐音成“悬”字。对于“冷”字,我们用其本字,只是意思发生了变化,是生僻之意。“香”字的谐音,我们与以前分析过的香菱相一致,取“想”字。那么“奇暖冷香”对应的谐音四字句就是“奇悬冷想”。这是雪芹通过宝黛爱情来讲述追寻红楼迷踪的具体方法,分别从三种途径来进行思考:第一种是“奇想”,即出其不意地进行思考推理。雪芹这是在说正常思维追寻不到红楼迷踪。第二种是“悬想”,即凭空想象地来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得有相关性内涵和一定推理才行。第三种是“冷想”,即要往生僻方面来进行思考和推理。这三种思考推理途径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这是雪芹的又一次提示。这才是宝黛这段对话的隐藏语意。
紧接着雪芹又在《红楼梦》文本第十九回结尾部分用宝玉来进行补充说明。书中写道:(宝玉)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黛玉笑道:“就是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宝玉道:“天下山水多着呢,你那里知道这些不成。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黛玉道:“你且说。”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并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笑道:‘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这段描写是对“奇悬冷想”的补充说明。这是雪芹借宝玉顺口胡诌来说明“奇悬冷想”的宾语。这里边有好几重隐藏语意,我们只说涉及宾语部分。宝玉顺口胡诌“香芋”是“香玉”,其实质包含着以下几点隐藏语意:一、我们从宝玉将“香芋”说成是“香玉”来分析看,这实质是雪芹的一种谐音提示,“芋”和“玉”是等同的。这是在说进行谐音时,可以不求形似,而取同音和上下文的有关情况。这里的“玉”和“芋”同音,是宝玉对黛玉名字中的“玉”字进行联想而得来的谐音,也是宝玉对黛玉体香的一种联想。二、这种谐音也可以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变通。只适用于特定语言环境,而不适用于其它地方。三、宝玉也只说出了一部分隐藏语意,实质上是雪芹只说出了一部分隐藏语意,即“香芋”就是“香玉”。我们联系上文的“奇悬冷想”,雪芹没说出这句话的宾语。我们从“香玉”就是“想玉”来判断推理,这个“玉”就是其宾语。“玉”当是指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雪芹让我们红迷朋友运用前面说的三种方法来思考“通灵宝玉”的隐藏语意。那么将这些联系到一起就构成了“奇悬冷想玉”这个谐音句,其意思是雪芹让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要出其不意、凭空想象和往生僻方面来思考“通灵宝玉”的隐藏语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