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故事,都有结束的时候,不管是否愿意。然而,所有终点,何尝不是起点,旧的故事结束,新的故事开始,如此这般,循环往复、代代相传。
他一生写了很多故事,然后,真正流传的不过一篇《羊吃草、鱼喝水……》,而且是在他身后。这种无聊的故事,他写过太多,为何这篇得以流传?或许因为它是无聊中的无聊。
如果把他的一生归为失败,估计没有太多人反对。穷困潦倒、胡子拉碴,不与世人同、整天像做梦……种种表现,都是个失败者,不在愁中就在病中,最后愁也没了,病也没了,他也没了。
不过,我还是不禁想起了他,一个人居然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决心,每天坚持写一个故事。这一点,大多数人显然是做不到的。当然,也许是我多心,他写作不需要勇气和决心,就是想写,于是一直写了下去,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也无视别人的目光。
记得他曾说过,别人看到的自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初听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从那以后,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是赞是弹,悉听尊便。后来,我又学会了不轻易评价别人,给别人贴标签,有时只是显示了自己的无知、固执。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将他引为知己。我知道,尽管他不知道我在做啥、想做啥,但是他对我做的事情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尊重。这一点,很多人就做不到,甚至包括一些挚友亲朋。
他的故事我会继续写下去,不求功名,只求内心安宁。毕竟,画家需要画画,作家需要写作,否则内心很难真正安静。从这一点出发,我能理解梵高,也能理解蒲松龄、曹雪芹,不知道他们追求啥,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他们只有这样做,内心才能真正安静。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那篇流传的文章,可能是因为太无聊,最终作者也变成了佚名。于是,从那天起,凡是没有作者的文章,我都感觉是他写的,他的想法充斥于世间,让人广为流传。
人活着,是需要有种精神的,这种精神不是刻意打造的,而是源于本性、发自内心的。人生在世,应该可以做一件事,没有目的,不为功名。这是人活的灵魂,岂是现实能轻易改变的?
当然,如果能在现实中获得良好的环境,让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那是更好。面对现实的妥协是为天性服务的,而不是放弃天性。人如果没有了天性,或许人生就矮了一大截,我是这样想的,也不求别人的认同。
现实可笑的地方在于,总有力量会迫使你屈服。但更可笑的地方在于,当你选择屈服时,又有种力量希望你不屈。两种力量就像神仙打架一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这一过程中,多少迷茫、焦虑、抱怨、愤恨……,种种情绪,其实都能理解。不过,可悲莫过于,有的人放弃了天性和理性,选择了随波逐流、浑浑噩噩。
终究有一天,不知道何年何月,人哪,会看到另一个自己。那时是终点还是起点,不知道,也无所谓,毕竟,正如开篇所讲,所有终点,何尝不是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