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历来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精华(当然,我认为它也必是世界的)。简单通俗地说,古代孝道有两种,是官方的《孝经》(能称上“经”的东西,你懂的),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当然,本来好好的东西,被后人扣上“以孝劝忠”的帽子,束之高阁,或干脆扔进了“历史垃圾场”。对此,我只想问一句:“孝不好吗”?“忠不好吗”?可怕的无知!可怕的历史观!难道我大中华两千多年的文明是靠“愚忠”支撑走过来的吗?而当今不足百年的历史尽是“精忠报国”吗?可笑之极!虽然《孝经》是官方的,看似与我们老百姓无关,其实,错了!关系太大了!我只想简单地比喻一下:它就像城市里、乡村间的空气,你要吸一口,我也少不了这一口。就点到这吧,还是说说重点吧。二是民间的《二十四孝》(当然,更是被冠以“糟粕”),这是关乎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当下里,你可能偶尔会在一些人文景区“孝文化”专题园内,一些乡镇社区的宣传长廊里,或乡村白事灵堂布景中见到这一元素题材。当然,明显少了,官方都“扔”了,你还会“拣”吗?这里面还是“无知和历史观”的问题。《二十四孝》虽创作于元代,但其表彰的孝行远可追溯至尧舜时代了。有时,我宁愿相信那是一个个美好的成人童话,或者说善意的谎言。我极度鄙视“糟粕论”,你没那个高度和境界,也就别上蹿下跳妄议亘古千年的道德约束。如同中医也曾饱受非议一样,但她毕竟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她是有“根”的,有科学依据的。放眼世界,那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或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的“医学”,四大文明古国就更不用说了!
说白了,決泱中华传统文化哪有那么多“糟粕”能轮上渺小的你来“除”!省省吧!有那闲功夫,还是先学学“客观规律”这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课吧!
那《孝经》也好,《二十四孝》也罢,到底是动了谁的奶略?让有些人欲罢不能…
今天,我就先给大家掰一掰这《二十四孝》,让你看个通透。当然,我会挑肥拣瘦地掰,否则太多了,你会烦的!
第一孝:孝感动天。这个不能省,因为它的主角是“舜”(远古五帝之一),可怜的舜尽遇奇葩的“家暴”(姑且这样说吧),但其行孝无悔,感天动地,最终尧帝禅让帝位于舜。
下面,我分类讲讲,一些似乎没有太多争议的孝行。“戏彩娱亲”:70岁的老菜子(春秋隐士)还常扮童样以娱二老(估摸着也有八十大几吧)。“鹿乳奉亲”:郊子(也是春秋时人)为寻偏房医治二老眼疾,着皮扮鹿,深入鹿群,采乳供亲,险遭猎杀。“百里负米”子路(孔子得意弟子)自己宁食野菜,也要到百里之外背回谷米侍奉双亲。“啮指痛心”:曾子(也是孔子得意弟子)母指连儿心的故事。“芦衣顺母”:子赛(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继母偏心,以劣质芦衣敷衍以待,父痛休之,子大义劝阻。“亲尝汤药”:汉文帝侍母孝行(领导干部,不多说了)。“涤亲溺器”:唐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身虽显贵,奉母尽诚的故事。“弃官寻母”:五十年初心不改,母遇古稀得双归。以上八孝专指圣贤孝行,也没多少看似出格神化的东西,也没见多少“糟粕”的影子,故且暂归一类吧。
另一类就是争议较多,体现普通大众孝行的故事了,其间隐含了些美好的神化善报、福报(即就是所谓的“糟粕”吧),我就“另类”解读一番吧。“拾葚异器”:饥荒之年,赤眉匪军怜悯蔡顺(汉代)孝心,反赠牛米,以示敬意。“埋儿奉母”:并没有埋,而是挖到金子了,因为天感念其孝以赐。“卖身葬父”:不多说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刻木事亲”:双亲木像手指针血,眼中垂泪,体妻以惩戒。“涌泉跃鲤”:一个好媳妇孝敬婆婆的曲折福报。“怀橘遗亲”:六岁孩童心念母,竟知藏橘报哺。“扇枕温衾”: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九岁儿童知子职。“行佣供母”:做雇工供养母亲,被推举孝廉、贤良。“闻雷泣墓”:慈母生前怕惊雷,死后雷鸣绕墓护。“哭竹生笋”:病母冬日想笋煮,子报竹泣,孝感天地,笋出病愈。“卧冰求鲤”:继母不慈,患病念鱼,以德报怨,卧冰求鱼,鱼自跃出。“扼虎救父”:少不知身,虎口救父。“恣蚊饱血”:少儿知孝,蚊子咬我来,别扰爹爹。“尝粪忧心”:尝粪辦病,忧心起。“乳姑不怠”:前行后效,媳妇最终也成婆。
这就是“糟粕”的《二十四孝》!你自己来评说吧。我是再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噢!好像听说当今有一则“活埋病母”的消息,应该不会真埋吧?不是都把“糟粕”去除掉了吗?该不会惦记着那罐金子吧?
瞧这奶酪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