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顾问路易斯·卡夫曼提到过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问题导向型,习惯于去调查问题的由来、分析问题的相关、探索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模式往往会让企业陷入到无休止的问题分析中,各部门相互推诿和扯皮。另一种是聚焦答案型,管理者会问:“虽然有这个问题,但是哪种做法才是有效的呢?”,用尝试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创建快速而有力的解决方案,避免企业溺死在问题的汪洋大海中。
我相信,一个企业,只要稍大一点,就一定有扯皮。典型的例子是:销售业绩不佳,生产部门认为是业务员差劲,业务员又抱怨生产部门的设计根本不合潮流;次品率上升,质检组说是采购部提供的原料有问题,采购部说是因为任务太大导致生产车间的机器工作不稳定,车间又说是维护部门没有根据加班安排及时给机器润滑。每个部门都在努力的把责任从本部门推掉,推到别的部门,只要不关自己的事就好。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领导不能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就很容易陷入相互拖拉,相互抱怨,企业效率大打折扣。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例子。有下属气呼呼的跟我反映某某工作没如期完成,是因为某某部门怎么怎么,这时,如果我顺着他的讲法,去调查核实某部门的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不但会不经意的忽略掉这个下属的失误,还要花费不少额外的时间去厘定、去裁判,而且不一定能得到公正客观的答案。运用卡夫曼的原则,我问下属:如果是这个原因导致工作没有做好,那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进行哪些改进,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下子把焦点从问题追究拉到怎么去解决提高的方面。“提出构建解决方案的问题,解决方案自会出现”,而且,对于自己提出的方法,人们完成的热情也会更高一些。
当你的汽车被路上的钉子扎破了,你是去探究钉子怎么会出现在那里,还是赶紧去补胎让汽车重新跑起来?我发现卡夫曼的原则在生活中也很有用。
比如,夫妻发生误会,吵架了,如果双方都只是找原因,相互认为对方不讲理或者不够理解自己,矛盾很可能持续甚至升级,或者变成冷战。若是能够这样:既然我爱他/她,既然我愿意继续和他/她在一起,我还去纠结干什么呢?我为什么不想一想要怎样做,才能让我们和好呢?相信很快就能取得对方的体谅的。
比如,孩子考砸了,如果只是逼问孩子为什么这么粗心、为什么这么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都不会、是不是上课开小差了,只会引导孩子拼命的暗示自己哪里不好,更加彷徨失措,如果改问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怎样才能做对,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练习才能更有把握等,就是在暗示孩子下次可以做的好,就能让孩子得到明确的行动指导。
遇到烦心事,比如钱包被偷了,心情低落了。如果只是纠结于因为同事的无理才让自己满心气氛而放松警惕、纠结于地铁太挤才让自己疲惫从而注意力不集中,那只会让自己心情郁结,过得不开心,倒不如想着以后怎么做才可以不丢钱包,怎么样才能尽快的补回丢失的证件缩短影响,然后放下包袱,别让意外丢失了钱财,还要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解决方案属于未来,而问题属于过去。
让我们忘掉“为什么”、多问“怎么办”。
网友评论